第111章 洪武大典(1 / 2)

回明 无辜的虫子 3198 字 2022-12-09

“文章若要好,意明很重要……标点使用好,句顺意明了。小不点儿妙,此歌请记牢。引文特殊词,豆芽上下掀(引号)。文中要注解,弯弯两半月(括号)……命令与欢呼,滴水下屋檐(感叹号)。”

观文阁内,朱允炆把自己默写的标点符号歌诀递给杨蝶,而后者接过之后就仔细看了起来。这是他在后世上小学时就会背的东西,现在虽然忘记了很多,但是相信在大明绝对没有人能找出其中的错误。

在杨蝶看的过程中,朱允炆反而陷入了犹豫,他已经不是刚回明朝时那个莽撞冲动的初生牛犊了,洪武二十六年在苏州的惨败,除了六艺书院和那新式印刷机之外,其余基本上荡然无存。

那次莽撞与其说败给老朱,还不如说是败给了自己,把一些在后世还显得不成熟的东西加诸于一个皇权至上的时代,最可悲的是,自己还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失败是必然的,而现在他用的权力,却还不是属于自己的,而这次的想法,却可以说比之在苏州的动静,大的不是一点半点,之所以召杨蝶过来,就是征询一下其的意见,在想法没有成熟之前,还真的不敢让那些文人儒生们知道。

杨蝶看了一会,有些迷惘,虽然句读早已存在,但是结合于西方的标点符号运用,还是让她一时接受不了。问道:“殿下,这是……?”

朱允炆知道现在给杨蝶讲解也没有用,以杨蝶的过目不忘,自己那点古文知识简直就不能拿出来卖弄,突然灵机一动,提起笔来,写了一行字递给杨蝶,道:“你看看孤王这写的是什么意思?”

“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你不知道”,杨蝶拿过稍微思索一下,就读了出来:“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你不知道。”

正在想殿下写这些重复的话做什么?那边朱允炆早又写好了几幅标注好分别递给杨蝶。

“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你不知道。”

“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你不知道。”

“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你不知道…….。”

一直写了十余幅字,才停了下来,虽然朱允炆已经是强弩之末,但是已经让杨蝶有些惊讶,自以为博通古今的她,没有想到简简单单的几个字,用句读断开再读出来,竟然会有这么多的意思。不由又重新审视了一下刚才太孙交与自己的歌诀。

这些断句,只是用了两种歌诀上的符号,就可以达到这个效果,正想着还有没有其它断法,就听到朱允炆说道:“孤王之批阅奏疏,观鉴古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虽然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鉴赏古文或许可以,然批阅奏疏却耽搁进度,往往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甚觉不便,所以才苦思这断句之法,欲推行全国,但不知是否可行,所以找你过来推敲一番。”

“其实属下乃女流之辈,见识浅薄,殿下不妨召黄大人、刘大人等博学之士商讨,他们或许会有真知灼见,可为殿下分忧,属下又能做些什么呢?”

杨蝶这么说着,声音却是低了下来,朱允炆却是不知道女儿家一天三变,刚才从知道不知道的断句过程中,突然想起了自己与皇太孙的尴尬身份,也不知道殿下知道不知道自己的心事,殿下也不知道知道不知道自己身为女儿家的处境。心情一下子暗淡起来,说话也少了几分力气。

朱允炆却没有感觉到,自顾沉浸在思路之中,继续说道:“孤王不是不找他们垂询,而是想着推广此法后,要不要请求皇祖父发出诏书,广招天下大儒,对诸子百家之学进行重新注释点校,以达到文化之统一……。”

杨蝶本来在那里低眉顺眼的边想着心事,便听着殿下的话意,开始还没有什么,听到中央部分身子不由一颤,猛然站了起来,道:“这个…..殿下,此事万万不可。”

“为什么?”朱允炆不由有些奇怪,看着杨蝶这么大的反应,疑惑的说道:“孤王倒是觉得,此事对于天下读书人,和大明教化是一件极为有利的事情。”

“孤王在阅览史书时,已经发现有不同的注释点校,比如……。”朱允炆从书案上拿出一本《水经注》来,继续说道:“你看有这么一句“秦穆公率师送公子重耳围令狐桑泉臼衰皆降于秦师”。”

“你也博览群书,肯定也知道此事见于《竹书纪年》。在《国语.晋语四》和《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亦均有记述。《晋语四》云:“公子济河,召令狐、臼衰、桑泉,皆降。”“令狐”前着一“召”字,不求甚解者便以为令狐、臼衰、桑泉三者都属于人名。《水经注》改“召”为“围”,有的点校者只将“令狐”理解为地名,而后二者仍认为是人名,所以标作“围令狐,桑泉、臼衰皆降于秦师”。其实,《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得很清楚:“〔公子〕济河,围令狐,入桑泉,取臼衰。”“围”“入”“取”三字足以证明,被公子重耳占领的只能是地而不是人。”

“还有“齐国夏伐晋”,事见《左传》,本指“齐大夫国夏讨伐晋国”,但有的点校者竟标作“齐国夏伐晋”,变成“齐国在夏天讨伐晋国”了……。”

朱允炆又拿起来一本书,想继续说下去,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忧虑是正确的,不过这个时候,杨蝶已经从心事中摆脱出来,看着殿下急着证明的模样,不由心里笑了一下,轻声打断朱允炆的话,道:

“殿下如果真的认为可行,就不会找属下推敲了,其实殿下也是心怀忐忑,不知道属下说得对不对?”

像是这样被打断话语,估计也只有杨蝶等有限的几个人能让皇太孙感到毫不在意。看到自己的心事被看破,朱允炆竟然脸都没有红一下,转而问道:“那以你的意见如何呢?”

“属下还没有想好,但是可以先猜猜殿下的意思……。”

杨蝶慢慢的喝了口茶,整理了一下思路道:“殿下此举,第一,是受到最近呼声渐高的削藩困扰,意图转移士人的注意力。就此而言,是一个绝好的注意。不但可以转移视线,而且可以分化士人现在的凝聚力,让彼此呼声不能一致。不知道属下说得可对?”

看到皇太孙点头,杨蝶继续说道:“第二,殿下也许是受到宫中形势的困扰,所有情报皆归参谋处分析,这一点属下也可以看出,皇上最近喜怒无常,心绪不稳,而宫内诸王布下眼线,随时寻机,只要皇上在一时不察的情况下,写下一纸诏书,那诸王也就有了借口靖难天下。而上次殿下所说的郑和……。”

“那郑和孤王也见过,的确是孤王一时不察,没有想到竟然会混迹到宫中……。”朱允炆接口道。

“其实殿下身为储君,以后要执掌天下,哪能顾得了这么小事,属下已经派人详查过,那郑和连同那王景弘,本是周王引进至御马监的太监,平时根本进不了宫闱,上次调换大内太监、宫女,东宫人手不足,只能从十二监中寻觅一些面相老实的携带内厂沿线入宫,几百人的出入,要不是殿下提醒,万万是和燕王攀不上关系的。所以殿下也不必自责。”

“而殿下如此做,无非是想利用皇上的威望,召集天下名儒进京,然后以注释点校诸子百家学说为吸引,一可使民间无遗才,尽为皇家所用。二可削弱诸王的士人拥护力量,使其无幕僚可用,到时间就算是有所异动,只有匹夫之勇,也成就不了什么事情。”

一口气说了那么多,杨蝶停顿了一下,问道:“不知道属下猜的可对?”

朱允炆听候感叹着,杨杰幸亏生的女儿啊,要是杨蝶是个男儿身,估计自己又该日防夜防了,不由审视了杨蝶一眼,问道:“还有么?”

想了一会,杨蝶回答道:“属下倒是有一个想法,不知是否能进入殿下雅目……。”

~~~~~~~~~~~~~~~~~~~

“茶税、盐税乃国家主要取财之源,目今陕西、四川私茶愈演愈烈,置朝廷王法于不顾,西番更是猖獗冥顽,内外勾结,通同舞弊,是可忍孰不可忍!你遣徐氏兄弟率领十三道监察御史、六部给事中共同协查,此举甚合朕意。”

坤宁宫中正在榻上休息的朱元璋慢慢的坐了起来,推开正在为自己搓揉双肩的李贤妃,示意他去倒杯茶,然后正对着孙儿慢慢的说道。

“而礼部员外郎黄宝文、浙江市政使参政吴诚、昆明守备金友培等公然以权谋私,恃权犯法,暗与茶商勾结,运送私茶出境,牟取暴利,欺君抗旨,罪大恶极,孙儿杀的也是不错,“治大国如烹小鲜”,那李耳别的话说的不怎么样,就这句话,朕听着颇为顺耳,要是不把那些隐藏在官场的疥癣之疾找出来去除掉,早晚会成为大明的心腹之患。”

“皇祖父教诲,孙儿受教了。”朱允炆诚惶诚恐俯首应道,心里不自然的想到,明明是夸赞自己,为什么老朱总是显得那么有气无力。

“陕西私茶出境最为猖獗,”朱元璋喘了口气,李贤妃赶忙将热茶递给他,他揭开杯盖,抿了两口,声色俱厉地说,“巡视陕西私茶出境,敕令秦王并陕西大小官吏,雷厉风行,缉捕私茶出境案犯,捉拿之后,无论是官是民,毋须移衙候审,就地一律斩首。这才是孙儿你下一步应该做的,既然主政,就不要怕杀人,贪官杀了,还有士子补上,若是人心失了,那可是怎么做也难以补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