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明丽的阳光射进东角门大殿内,朱允炆不由自主地看了一眼矗立在殿门口的屏风,在二十多年之前,自己还是皇太孙的时候,曾经在这里发生过多少事,一晃眼自己已经年近半百,多了很多科学知识的他,虽然每天都会被人称之为“万岁”,但心里比谁都清楚,自己这一辈子,快要到头了。
按照锦衣玉食的保养,说不定他可以活百岁以上,但是随着大明疆土的日益扩大,朱允炆发现,自己的时间都浪费在等待之中。在这样的条件之下,他改变不了什么。
比如说现在印度那里正打的火热,可是自己一道旨意,要等到反馈信息回来,至少也要四个月以上,路上如果有什么变故,比如说海上的风暴,或者丛林中信使的遇难,随时都可能造成信息的中断,可能会要再来一次。
如此的通讯状态,他怎么能不担心呢?这也是他改变大明所受到的最大桎梏。通讯不畅的限制,也导致了他事必躬亲的结果,如此的操心下去,他就算再锦衣玉食,能活多久?说不定还没有朱元璋活的时间久呢。
朱允炆苍白的脸上掠过一丝苦笑,两颊微微泛起红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在闲暇时经常去想在另一个时空中的通讯,现在大明能怎么改善呢?
电话、电报……。很多东西都需要电,但是朱允炆除了知道电分解之后产生水和氢气之外,其余的早就已经还给了物理老师。
他以为逐渐征服了东南亚诸岛之后,就可以发现橡胶树,那么对于今后利用电力也是一种帮助,但是几乎东南亚诸岛都在大明的掌握之中了,才发现根本连一棵橡胶树也没有看见。
他觉得有些快崩溃了,为什么呢。到如今,除了将铜片和锡片浸于食盐水中,并接上导线,制成了简易电池,用手触摸有微微的酥麻感之外,他什么也没有做成,就连雷电之说,他命人研究,但是缺少橡胶这样的绝缘体,也不敢大肆钻研。
靠那种简易电池能做什么呢?经过几次的梳理,朱允炆就差点没有亲自去东南亚一带寻找橡胶树了,但是依旧一无所获,也不是他所派遣的大臣不用心,而是确实没有。朱允炆有些绝望了。
就在此时,却传回来一个驴唇不对马嘴的消息,在今年他派遣往东南亚继续寻觅橡胶树的大臣回报说,东南亚一带和闽粤部分地区,有白莲教的踪迹存在,并提到了一个朱允炆十分熟悉的名字:白莲圣母唐赛儿。
这算是哪门子事,要说出现白莲教,朱允炆根本不会这么放在心上,但是提及了唐赛儿,就不得不使他注意了。
因为朱允炆十分清楚唐赛儿的事迹,他在另一个时空老家是山东的,又在山东上大学,当然知道自己家乡曾经出了这么一号人物了。唐赛儿在另一个时空中,是明朝初年起兵反朝廷的著名白莲教女首领。山东蒲台县人,林三之妻。
林死后据说唐偶得一石匣,内有宝剑兵书,唐研习后通晓法术兵法,以传白莲教为名,集合民众数千,在益都卸石棚寨起事。唐赛儿起事后全歼了前来围攻的军队,杀了青州都指挥使,各地民众纷纷响应。
但是自己改变了历史,唐赛儿根本不可能出现了啊。唐赛儿的出现,是由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山东是主要战场。朱棣做皇帝后把京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大修宫殿。为了供养京师官员及军队,又组织南粮北调,修浚运河,开凿会通河,大量征调民夫,山东百姓首当其冲。
之后山东又连续发生水旱灾害。百姓吃树皮、草根、苟延生存,但仍然“徭役不休,征敛不息”,使百姓陷入绝境之后的产物。
而自己呢,不但没有让所谓“靖难”折腾山东,而且将日本收入大明疆土之内,使山东少了倭寇水患,铁铉在洪武年间任山东布政使,为了使铁铉有政绩,自己对山东的民生民计出力不少,而且,更重要的是,自己没有迁都北平,所以也没有大肆的征集民夫啊。
在这种情况之下,怎么还会有唐赛儿出现,而且一下子就跑到南方沿海甚至东南亚传教了呢?这个玩笑开的也太大了吧。
于是朱允炆命令锦衣卫外事局在东南亚的势力严查,还命内厂也彻查此事,虽然从头到尾朱允炆也不认为唐赛儿能给大明带来丝毫威胁,但是毕竟是在另一个时空中出现过的名人,应运而生的绝不是偶然。
经过查探,还真的是有发现,唐赛儿的丈夫果然叫做林三,不过却是漳州一家保镖行的老板,这家林氏保镖行原来是在海丰县附近,去年才搬到漳州发展,随即不知道怎么就搭上了漳王这条线,全权负责漳王府上下的航线安全,以及垄断了整个漳州的保镖行市场。
身后有漳王府的身影出现,又出现了一个十分熟悉的身影,一个叫做金大虎的老人,新晋的漳王府庶务管家,经过内厂和锦衣卫的情报核对,矛头一致的对准了在二十年前就应该死了的金刚奴身上。
事情就有些复杂了,已经开始开始牵涉到了刚刚撤藩归来的前漳王朱尚炳身上,那么和现任的漳王有没有牵涉呢?
看来也脱不了干系,但是朱允炆暂时不想打击正在高潮中的封藩大业,现在处于一个敏感的时期,对于藩王的处理要慎重,海外的诸王大部分只是近几年的事情,特别是东南亚一带的诸王,如果一个把握不住,会让藩王们人人自危,那样做事就会有些缩手缩脚,不能放开手去做。
那样距离朱允炆完全利用朱氏统治海外的大计就会越来越远,有些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朱允炆终于找来了受气包。那就是道教的现任掌教张宇清。
刚才在东角门大殿内,他斥责了张宇清的弘扬道教的立场,没头没尾的被骂了一阵子,张宇清十分郁闷的发现,自己所承受的怒火原来全部是为了白莲教背黑锅,心里顿时充满了委屈,但又有什么脾气。
皇上口谕,三年之内,不想在东南亚诸岛再听说白莲教这三个字,如果是没有能力的话,现在就让出掌教之位。否则三年之内不能根除白莲教余孽的话,掌教之位就要换姓氏了。那个意思就会割除他们天师一系的掌教权力。
这一点非同小可啊,张宇清深信皇上是有这个能力的,当然现在提出让出掌教之位更会让皇上火上浇油,他更不敢。只好打碎了牙往肚里咽,有苦不敢说。
退出紫禁城,张宇清心里哀叹一声,刚刚向印度那里输送了大量的道教精英,以期望这次能够一举击溃佛教,当皇上难,可当他这个掌教更难,他手里已经没有多少可以用的人手了,再行招募,那就是拔苗助长,会造成教内人才的良莠不齐,那样对于道教的发展更为不妙。
无奈之下,张宇清回到了自己在鸡鸣山的道观中,思考了很久,突然想起了皇上的那句话,就是不择手段,不顾及后果,也不会问他过程,只看三年后的结果这句话来。张宇清无奈之下,决定调集各道观内的护教天兵、天将来。
道教在统一初期,为了维护教内的安全,在皇上的允许下,道教在各道观成立了护教天兵天将,大的道观七十二人,小的道观三十六人,再小一点那就是十八人。有限的几处道观,分别为一百零八人,合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意。
张宇清决定明日见皇上,准备抽调各道观的天兵天将去东南亚一带发展道教,顺便剪除妖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