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回唐 ”查找最新章节!
“哦,倒是不认识。”
李清当然不认识杜甫,但是却是心向往之。
在唐朝的诗人中间,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位诗人无疑是唐诗的三座高峰。李白是见过的,白居易还没有出生,而这时候的杜甫还没有经历安石之乱,也还没有写出《三吏》、《三别》这样的传世名作,距离诗圣的地位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杜甫的才华自然不用多言,这时候写的诗词也是极好的,在洛阳等地已经是极有名气的才子了。然而初来长安,人生地不熟,这次过来长安是想着考取功名,所以这段时间难免会经常去往达官贵人的府邸行卷,平常很少在自己寄宿的客舍待着。
《长安时报》上面刊载诗词的版面已经成了长安城学子扬名的一处“圣地”,每天都会接到无数的学子投递过来的诗词佳作,杜甫也不能免俗,前些日为《长安时报》的投稿被刘晏和王和之刊登在了《长安时报》上面,倒是也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这几日,杜甫在长安城的应酬变得多了起来,整日早出晚归,偶尔还会寄宿在邀宴的主人家里,跟王和之派去邀请的仆人错过了。
“这位杜子美住在哪里?”
李清问道。
王和之看了一眼李清,知道这位年轻的侯爷估计又是有了结交的想法,从刚才李清见到这首诗时的表情就能看出,李清对杜甫是极为欣赏的。
“城南通善坊一家叫做开元客舍的邸舍。”
王和之答道。
“你们怎么看这位杜子美?”
李清看着刘晏和王和之问道。
王和之看着手中的诗稿,顿了一下说道:
“这位杜郎君刚入长安,就名声渐显,流传出来的几首诗也是少有的上乘佳作,论才华我是不如的。”
“和之兄何必自谦,听说这位杜子美已经三十有余,之前参加过科考,落过榜,诗词才华是有,但也未必就比和之兄好。”
刘晏在旁边插话道。
自从刘晏和王和之两人登科之后,一扫往日的抑郁忧愁,更兼两人才华出众,信心满满,对杜甫这位曾经落过榜至今还没有博取到功名的人多少有些轻视。
王和之正要跟刘晏争论,李清笑着打断道:
“王兄和刘兄何必争执,这长安城能压过两位才学的人还真不多。”
李清的话语有着吹捧刘晏和王和之两人的意思,当然,后面也还有一句“杜甫肯定就是其中一人”没有说。
当然,这种得罪人的话李清自然不会说。
王和之在历史上的情形李清并不清楚,但是历史上的刘晏单论诗词才华却是跟杜甫有些差距。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杜甫凭借无数反映战乱和百姓疾苦、抨击战争的现实主义诗作登临“诗圣”之位,单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无人能出其右。
见李清如此说,两人也不再就这事情争论。王和之望着李清轻声问道:
“如果小郎君想要见这位杜甫,我现在派人去请?”
李清挥挥手,说道:
“不用了,先忙手头的事情,关于《论语》的注解我们要抓紧时间,争取能够在七月份把初稿定下来。”
那首《饮中八仙歌》的诗被放在了一边,李清并刘晏、王和之等人接着忙碌有关《论语》的事情。
今日收工早了些,李清把其中一卷内容给定了下来之后,离开了文渊斋。
王和之看着登上马车离开的李清,扭头问刘晏道:
“小郎君好像对这位杜甫十分上心,难道小郎君之前就听说过这人?”
刘晏沉思片刻,摇了摇头,说道:
“应该不是,刚才小郎君也说了并不认识。不过单凭刚才的那首诗应该不会让李侯有如此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