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天宁说的简单,一哥应答得痛快,可是实际操作起来哪有那么容易?别的且不说,引擎挂在短翼下面,等于暴露在战舰之外,而不是被厚实的装甲保护在战舰之内,如此一来引擎就成了战舰最明显最突出的弹点,其安全性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院拿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案进行论证,但是效果都不尽人意。其一是翼身融合方案,即用装甲覆盖短翼,令引擎融入舰身,通过翼身内的液压装置打开引擎上的装甲,将引擎旋转一百八十度后装甲重新合拢,达到改变引擎喷射方向的目的。可是这种变形结构复杂脆弱,用在战舰上并不比短翼方案安全到哪儿去,反而会大幅度增加建造成本和维护成本,不管怎么看都不划算。第二种方案是在战舰上使用大型矢量喷口,通过合理的设计,令置于舰艉的矢量喷口探出舰艉外缘,达到向前方喷射的目的。使用这种方案的战舰不必更改战舰设计,现有的战舰直接更换引擎,就能完成改装。可是这个方案实际上比第一种方案更加不靠谱。现有战舰上用的都是电磁引擎,这东西靠电磁波产生推力,若是在电磁引擎上使用矢量喷口,电磁波就会打到矢量喷口的侧壁上,那一点点推进力将被引擎本身的结构直接抵消。应用化喷气式引擎上倒是没问题,可就算不考虑燃料的消耗问题,从燃烧室喷出来的火焰同样要先打在矢量喷雾器的外壁上,再绕个一百八十度半圈喷出引擎之外。这就要求制造矢量喷口的材料必须在高温条件下具有极佳的强度,否则必然在焰流的冲击下出现故障。在地球上,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毕竟地球的环境温度摆在那儿呢,设计人员只需要考虑材料的常温和高温强度就行。可太空战舰长期在宇宙中航行,战舰上应用的材料必须考虑极端低温带来的影响,引擎自然也不例外,这就大大缩减了引擎材料的选择余地,令设计人员挠头无比。用高温材料制造战舰引擎不是不行,可是宇宙是的环境温度太低,若是引擎冷却后喷口材料因为低温而变得脆硬,稍加外力就有碎裂的可能,这样的引擎谁能不担心?最后是双引擎方案,即在战舰头尾各安置一套推进设备,后面的用来前进,前面的用来制动,又被设计人员称之为平衡方案。平衡方案只能算折衷之法,看似兼顾防御和机动力,可引擎前置将占据大量舰艏空间,挤占武器装备的安装位置,大幅度削弱战舰的火力,这不是要了亲命吗?就在设计院绞尽脑汁却拿不出个实用方案的时候,军方居然又下达了新的设计任务,要求设计院尽快进行空天母舰的设计,而且必须拿出大、中、小三种排水量的设计方案。设计院院长差点没杀到北都跟邱天宁拍桌子。开什么玩笑?以现有的引擎推进力,排水量五千吨的太空战舰已经是极限,更大更重的战舰不是设计不出来,而是设计出来之后根本就飞不动,这样的战舰就算制造出来又有什么用?不过设计院很快就知道军方不是开玩笑,而是动了真格的,因为军方将从美国人手里弄来的“猎户座计划”资料全部送到设计院,要求设计院以最快速度吃透资料,设计一种实用的核动力引擎。设计院又掉了一地的眼珠子,直接上马核动力引擎,这他姥姥的当是大跃进呢?但是在吃透了猎户座计划的资料之后,又发现核动力引擎并非不能实现,相关的设计工作立即如火如荼地展开。脑洞大开的猎户座计划虽然中途夭折,但其设计原理却没有任何问题,设计出实用的核动力引擎只是时间问题,结果核动力引擎的设计方案还没出台,空天母舰的设计图纸反倒是先出了设计院。按军方的要求,设计院给出了大中小三份空天母舰设计图纸。小型空天母舰排水量三万吨左右,可携带空天战斗机三十架左右,并且装备舰炮、导弹和其他舰用武器,机动灵活,可执行各种低烈度作战任务,适合与其他类型的战舰组成混编舰队,为舰队提供火力掩护。但是限于体积,这一型空天母舰自给能力弱,对后勤比较依赖,缺乏远航能力,作战时必须有补给舰跟随或者背靠基地,性价比并不是很高。通过减少载机数量倒是可以改善其他方面的能力,可是空天母舰原本就是依靠舰载机作战,降低战机数量只会让这种战舰的性价比更低。中型空天母舰排水量七万吨左右,同样装备大量舰炮导弹,可携带舰载机七十架左右,综合性能最高,适合作为舰队中作为强力战役单位作用。大型空天母舰排水量十二万吨,载机一百二十架,装备激光炮、近防炮、导弹等诸多强力武器,是空天母舰和大开战舰的结合体。这种战舰虽然有建造周期长,单舰造价高的缺陷,但其资费比最高,拥有极强的进攻能力,是太空舰队中当仁不让的核心武力。设计方案虽然拿出来了,但是具体采用哪一种设计还要等设计出核动力引擎才能揭晓,在此期间,设计院又对图纸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修改。比如根据远征舰队的经验,取消了救生艇,以救生舱取而代之。救生舱内置钚电池,即提供热量又提供电力,舰员进入救生舱后,救生舱将自动为舰员注射冬眠素,储备的氧气和水可以确保舱内人员生存五到七年,为救援争取宝贵的时间。而且这种冬眠舱自带导航系统,离舰时像导弹一样发射出去,并在导航系统的控制下自动飞往地球或者指定地点,最大限度保证舰员的生命安全。总而言之,提高战斗力的同时提升生存力,尽最大可能优化战舰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