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呀,太太的心是够狠的。”连翘有些不解的说道:“太太那么大的年纪好不容易才得了一个哥,素日里里看着太太也是把霁哥儿当成心尖子似的捧着,谁承想她转头竟然做出这么个决定,真是不可思议。其实府里就霁哥儿这么一个继承人,将来整个林家都是他的,就算霁哥儿不成材,有这么大的家业,也尽够了。再说,霁哥才多大年纪,就算望子成龙,太太也用不着这么心急。何况,就凭府里的门第,什么好先生请不到?那个什么弘一大师难道就那么好?至于把他送到寺庙里去吗?身边连个伺候的人都没有,才那么大点的人,就要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来,真是辛苦。”
对于弘一大师的才学文姨娘不予置评,她轻啜一口清茶,神色淡淡的说:“正是天下间的女子大半都是像你这般想,所以才有慈母败儿这一说。”将茶盏放在一边,目光远眺,低低叹道:“往日里常听老爷夸赞霁哥儿聪明伶俐,小小年纪已经识了不少字在肚子里。这一去,将来霁哥儿纵使做不到光耀门楣,但是守成绰绰有余。……林家后继有人,太太的后半辈子有靠了。”
都说“一岁看大,三岁看老”,因此有名师教导,家人正确引导的霁玉,将来长歪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贾家,还有联络有亲的薛家,和霁玉年纪相仿,他的两位兄弟就比不得他有出息了。
衔玉而生的宝玉和霁玉一样早慧,在他三四岁之时,得未进宫的元春口传教授了几本书,识了数千字在腹中。当时贾珠还在世,而且已经进了学,宝玉虽然聪慧,可是到底年纪幼小,所以贾政的心思全都放在贾珠身上。等贾珠过世之后,贾政膝下就只有宝玉和贾环两个儿子。在这个嫡庶分明的时代,贾环就出身而言就差了宝玉一截。在已有嫡子的情况下,就算贾政再怎么偏爱,在嫡庶这个问题上,作为读书人的贾政自然要维护正统思想,何况贾环还在襁褓之中,尚看不出好歹,而宝玉已经显示出了天分,自然而然的,贾政把目光放在了宝玉身上。
宝玉虽然聪慧,但是读书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他这个年纪又是贪玩的,让他安心读书,是需要循循善诱的。何况以前,宝玉都是处于放养状态,如今一下子被勒上“紧箍咒”是需要时间去适应的。但是贾政没有给宝玉留下时间,而且贾政又不是一个善于教导的父母,在功课方面完全违背了张弛之道,一股脑的要求他做到这个,做到那个。再加上贾政每每见到宝玉,都是板着一张脸如同仇寇一般,严声斥责,从来没有表扬。哪怕宝玉在功课上完成的不错,他心中暗喜,但是面上依旧摆出一副严厉的姿态。甚至为了让宝玉不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贾政还拿贾珠来作比,说贾珠像他这么大的时候,怎么怎么样,宝玉根本不如他。
在这种没有赞扬,甚至连个肯定的言语都没有的状态下学习,宝玉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厌学情绪,对贾政留下的功课也就不那么认真的。面对这种情况,贾政不去寻找原因,反而一个劲的训斥他。宝玉也是贾政和王夫人年近四十才得的儿子,精血上两人的精血比不得年轻时旺盛,所以宝玉生下来内弱,在加上一味的娇养,再加上幼儿的身体也是娇弱的,因此在贾政的严逼下,宝玉终究支持不住,病倒在床。
贾珠的早逝,早已经让王夫人成了惊弓之鸟。若宝玉有个万一,不说贾家的冠带家私就会便宜赵姨娘所生的庶子,就是她后半生也就失去了依靠,因此见到宝玉病倒,可是吓坏了,虽然请太医过府就诊,知道没什么大碍,王夫人还是在贾政面前好一阵哭诉。就在贾政训斥王夫人慈母多败儿的时候,他被贾母叫过去,就宝玉读书生病的事一顿大骂。
在贾母的心中,宝玉还小,还用不着这么死逼着他读书。何况在贾母的心中,他们这样的人家,也未必非得一定要从读书中找出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从根上就不是靠着读书发家的。当初之所以让贾珠进学读书,也不过是因为贾珠懂事之后,明白自家处境,自身就知道上进。孩子自己争气,做长辈的自然不会拦阻,所以才有了贾珠读书进学。
因为有贾母和王夫人护着,宝玉读书的事情虽然没有中止,可是到底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把它当作一件正事对待。而且宝玉发现他生病后就可以不读书,因此每每在贾政严格要求他读书的时候,就“病”上那么一场,为此贾母和王夫人更是护着他,不让贾政来“为难”宝玉。面对贾母放纵宝玉的行为,贾政虽然心有不满,可是一个“孝”字压下来,他也只好听从。
宝玉不管怎么厌恶书本,不喜读书,他到底还是念了几本书在肚子里,舞文弄墨的话还是有点墨水的。比起王夫人的妹妹——薛姨妈的儿子,薛蟠要强上百倍。薛蟠脑袋里似乎天生就没有学习的那根弦。一本《三字经》半年的时间还不背不熟,歪门邪道学的到快。家里也曾花费力气请了几位大儒前来教导,奈何薛蟠朽木一块,就是不开窍。而每每先生想要严厉教导薛蟠之时,都被薛姨妈拦在里面。
曾经有一位先生在教导薛蟠时,因为薛蟠背不出书来,拿戒尺打了他几手板。薛蟠皮娇肉贵,手心肿了老高,薛姨妈见了之后,心疼的不得了,把先生叫过来,臭骂一顿。大概的意思是,你拿着我家的钱,竟然打我家的孩子,真是岂有此理,不愿意干就干脆滚蛋,我薛家有钱,难道还怕请不到先生不成,又不是非你不可。将那位先生气得连束脩都不要了,直接告辞而去。
因为此事,薛蟠资质愚钝,不堪雕琢和薛姨妈娇纵溺爱之名广为传扬,纵使薛家花再多的钱,也请不来好先生愿意前来任教。最终肯来教导薛蟠的,无不是为了薛家那丰厚的束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请来的先生自然对薛蟠逃课,花钱请人做作业,打架,斗鸡走马等顽劣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至于,虽然请了不少饱读诗书的先生过府教导,薛蟠不过略识几个字而已,比胸无点墨略强那么一点。
薛蟠进学读书的时候,正是薛俭通政司一职的被撤,薛家风雨飘摇的时候,因此薛俭格外忙碌,一年十二个月,几乎有十一个月不着家。对于两个孩子就疏于教导,全权交到了薛姨妈的手上。
对于薛蟠,薛俭曾为其发蒙,只是薛蟠于读书上是十窍通了九窍,还剩一窍不通。因此薛俭见薛蟠在读书上没有天赋,望子成龙不成,心灰意冷,只想着令其读书识字之后,将来把他带在身边,学些商贾之事也就罢了。对薛蟠,薛俭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反而是女儿宝钗,薛俭见女儿宝钗比哥哥高明十倍,生的又好,因此令其读书识字,想着好好教导一番,将来未必没有个好前程。他再三叮嘱薛姨妈,不可疏忽,一定要好好教导。
对于宝钗的可人意,薛姨妈自然欢喜,但是在她心中,重中之重还是儿子。她只有薛蟠这么一个儿子,儿子是她终身所靠,自然溺爱非常。不像,薛俭,听说薛蟠在外闯了祸,一顿板子是少不了的。儿子若是打坏了,她将来靠谁?因此但凡薛蟠所求无所不应。在薛姨妈的纵容下,跟在薛蟠身边的仆役伴当狗仗人势,常做些恃强凌弱之举,年纪幼小的薛蟠在身边人的引诱下,慢慢的学坏,走上歪路。
虽然每次薛蟠闯祸之后,薛姨妈也曾泪水涟涟,苦口婆心的劝说,但是对于薛蟠来说,根本不管用。就算薛蟠在她的眼泪攻势下,信誓旦旦的只此一次,必不再犯。可是事情了结之后,薛蟠转身就刚才的赌咒发誓忘到九霄云外,该怎么样还怎么样。面对薛蟠的死性不改,薛姨妈却从不吸取教训,一而再,再而三的相信。为了不让薛俭知道后责罚薛蟠,薛姨妈不仅为之隐瞒,还拿出钱来把事情悄悄的抹平了。以至于在薛蟠的心里留下一个印象:这个世上就没有花钱摆平不了的事情。而一年在家停留不了几日,忙碌不堪的薛俭在薛姨妈的遮掩,和他在家停留时薛蟠的装乖下,根本没有发现薛蟠已然学坏。
喜欢贾敏的红楼生活请大家收藏:()贾敏的红楼生活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