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晚期,中国人可能就已发明了失蜡法铸造工艺。失蜡法的工艺流程分为三步。首先以易熔化的石蜡制成蜡模,用细泥浆多次浇淋蜡模,使之硬化后形成铸形。然后,将铸形烘烧陶化。这一过程中,石蜡熔化流出,于铸形中形成空腔。最后往空腔中浇注铜水,制成器物。失蜡法通常用于铸造那些外形非常复杂的青铜器,豫省淅川出土的楚国铜禁以及鄂省随州出土的曾侯尊盘被认为就是用失蜡法铸造的。而浑铸法是指器物一次浇铸成形的铸造方式。器形过大或形状过于复杂,需要将整个器物分为数件分别翻范浇铸,最后拼接成一个整体,这种铸造方法则被称为分铸法。铸造多个较小物件时,还会将多个铸范层叠装在一起,由一个浇口浇注铜水,一次铸成多件器物,这种工艺又被称为叠铸法。叠铸法多用于铸造钱币等小型器物,出现于春秋时期,汉代时逐渐流行。当培训班的成员将青铜器的几种铸造法讲述完时,计时器传来响声,提示着时间结束。青年松了口气,抹了把额头冒出来的虚汗,心满意足的坐了回去。唐顺赞赏地点点头,对他的表现,也很满意。这些培训班的成员,都是有真才实学的。每个成员,都有着各自擅长,且专研的项目。很凑巧,这人恰好研究的便是青铜器。从其阐述的观点,和叙述的口吻表现,足以表明,对方的功底,很扎实。中国方面阐述结束,唐顺抬手示意,日国开始。计时器重新计时,日国一位又一位青年站了起来,开始讲述。对方阐述的观点,是青铜器的主要用途。据文献记载,在古人心目中,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能或用途。一是‘纳、入’,即盛装物件,东西。二是‘设’,即陈设布列。《礼记·礼器》中有记载,说得很明确:“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笾(bian)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内金,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龟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见情也。”东汉末年儒学大家郑玄也有注释:“金照物,金有两义,先入后设。”这句注释表明,青铜器的第一用途,应该是纳。即是指青铜器最开始发明出来的首先用途,应该是用来盛装物件东西的。而装纳的对象便是古文献中所谓的"实物",就是上面所说"三牲鱼腊","四时之和气"之属。实际就是肉食、主食以及酒醴之类的祖先生前生活必需品。而其主要就是把诸如此类分别纳入鼎簋尊彝等各类器物中,然后作以调和以供祭祀祖先之用。古代文献《说文》里面也有记载说:“鼎,和五味之宝器。”《吕氏春秋·本味》也有相关记载:“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国语·郑语》中同样有记载说:“夫和生实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肢以卫体。”《左传·昭公二十年》说:“和如羹焉,水、火、醯、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这些种种文献,都在申明用青铜器调济容物,佐证着青铜器最开始的用途。渐到后来,青铜器发展规模逐渐增加,便就有了后面的其他用途。这就是"照物"或"象物"示和。据《左传·宣公三年》记载说:"铸鼎象物,使民知神奸……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原来铸鼎,制作青铜器不仅用来盛装和调剂牺牲等给祖先奉献的礼物,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象物"。也就是在铜器外表刻画"物"的图像。通常所说铜器花纹实质就是图物象物。这里的“物”是指人们所崇拜的神灵,或者视之为自己祖先所由来的神物,有类于西方所谓‘图腾’。清末民初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傅斯年先生在其《跋陈擿君春秋公矢鱼于棠说》首次发明:"物即图腾",可谓真知灼见。其实先秦文献所见诸多"物"字,很多都是这样的释义。如《尚书·旅獒》:"毕献方物"。《诗·大雅·生民》:"有物有则"。《左传》中《隐公五年》:"取材以章物采"。《桓公二年》:"五色比象,昭其物"。《宣公十二年》:"百官象物而动"。《国语》中《周语》:"服物昭庸"。《越语》:"民神杂糅,不可方物"。以及《周礼》中《春官·大宗伯》:"以疈辜祭四方百物"。《司常》等"旗物"。《大司乐》:"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等。日国才俊讲完了青铜器的用途,时间还有不少剩余,便又抓紧阐述了青铜器的鉴别要点。鉴定青铜器,有几种方式,几大要点。分别是看器型,看纹饰,看铜铁合铸,看铸范种类。由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时期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陶范制作,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这样就不能铸造出相同的陶范。所以,在西周时期也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造型。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伪器,或二者皆伪。所以,看器型,有着一定分辨的依据的。同样的,西周时期同夏、商时代一样为陶范铸成,一范一器,也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纹饰或刻痕的青铜器。除了有个别用单范铸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纹饰。但这样的纹饰在西周时期是极为少见。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在继承商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西周早期和商代晚期一样进入了纹饰发展的鼎盛期,这是同当时的社会历史大背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虽然朝代更替了,但统治阶级用礼器统治人们的思想没有改变。所以,青铜礼器发展的大环境没有改变,这样青铜上的纹饰还是按照为礼器服务的思想不断发展,商代的许多纹饰在西周时期仍然在使用。比如,商代晚期兽面纹的变化的形式"环柱角形、牛角形、外卷角形、羊角形、内卷角形、曲折角形、双龙角形、长颈鹿角形、虎头形、熊头形兽面纹"等纹饰,在西周早期仍在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