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2章 千秋功业需百战家宴(1 / 2)

将血 河边草 1696 字 2022-12-29

不过,几个人最想说的其实还是如今诸邦来朝,应该如何应对的事情,这是如今长安最受瞩目的话题。

无论朝中重臣,还是文人士子,或是平民百姓,都是议论这个,这也是大秦民心士气最直观的体现。

十几年前的大秦,不会有人提起这个话题,万邦来朝的盛况,已经消逝在在唐末的战乱中,即便是景兴一朝,金人,西夏人,后周,南唐的使者屡屡来到长安,朝野之间,也不会有如此热议。

但如今却是不同了,随着吐蕃低地内附,鞑靼人来到长安,求取封号,随之克烈部的蒙古人,也来到了这里,向大秦皇帝献上忠诚,秦人的眼光开始变得越加开阔了起来。

如何对待这些番邦,已经渐渐成为大秦亟待解决的问题,向来冷清的理藩院,也变得热闹了起来。

百姓们在热切的议论,朝堂上的大臣们也没有闲着,由此而上的奏折,摆满了皇帝陛下的御案,无论中书枢密院,还是六部衙署,凡是有着上进之心的人们,谁都不会也不愿放过这样一个有可能留名青史的机会,只要有只言片语的真知灼见,能够用到实处,当可将自己的名字传之于后世,这正是臣子们最为渴望的事情。

而自古以来,对于胡人的征伐,安抚,笼络,等等等等,都是无可置疑的朝野大事,由此一举成名或者遗臭万年者,比比皆是。

而照现在的情形看来,成名的机会要大的多,顺势而为总比逆势而动要容易,大秦朝中不乏有识之士,也从来不缺聪明之辈,想要抓住机会的人更是多的很,所以,比起民间百姓来,朝堂之上的许多人,心思更加热切,目的也更加明确。

这足可以称之为一次风潮,由于前方节节胜利而带起来的风潮,也确实让许多人在这场风潮中崭露头角。

在这个过程中,秦人显得越发的自信,大秦也越发的强盛。。。。。。。。

但话说回来了,这场风潮也不过是方兴未艾罢了,许多人将目光和心思转移到了这里,可惜的是,大秦在这个方面的经验太少了。

朝堂之上,没有谁去过吐蕃,没有谁见过辽阔的草原,甚至连跟鞑靼人,克烈部接触过的人都是少之又少。

他们大多都是因循于前人的言语,没有多少新意,甚至于许多人都不很清楚,大秦在北方草原上有着怎样的地位,他们甚至不如那些北上草原,跟鞑靼诸部交易的商人了解的多。

只靠凭空想象,或是邸报中可怜巴巴的只言片语,还有前人留下的些许经验,并无法让他们对于草原或者吐蕃低地,高地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所以,纸上谈兵的建议奏章,连皇帝陛下和中书重臣们都无法判断,哪些可行,哪些又是胡言乱语。

反而是定军侯府中的几位幕僚,虽然没有跟着赵石北去草原,但来往书信颇多,对着北方的局势有着一个大概的认知。

而且归义王李匪每年都会派人来长安问候,来往之间,对于吐蕃低地的情形,几位幕僚也不算陌生。

他们说的不多,却比很多人都实在,有的放矢嘛,几个人也都有着旁人无法企及的优势。

不过赵石方自回府,几位幕僚就此事也只是大概说了两句,没有深谈,只是让赵石清楚,这件事对于现在大秦来说,很重要。

大将军入宫面圣,很可能要被问及此事,让大将军有个准备。

不过想想,其实也无所谓,无论是吐蕃低地,还是北方草原部族,哪一个不是大将军平定,收服?

要说朝野之中,有谁对此事有着话语权的话,非大将军赵石莫属,许多事上,几乎可以用一言而决来形容。

也可以想见,在京师奔走多时的吐蕃,西夏使者们,不用再上蹿下跳了,在大将军回京之后,他们的命运,几乎都掌握在大将军赵石手中,没有人比大将军的建言更有份量。。。。。。。。。。

而这一点,在之后也得到了验证。

不说这些,回到府中的赵石忙乱了一阵,略略行使了一下身为定军侯府主人的职责,天色也就不早了。

回到后宅,和家人坐在一起,安安稳稳的吃了一顿饭,饭菜之丰盛,家人之欢欣,不必一一细表。

定军侯府这个冬天喜事可谓不少。

赵石的庶长子赵君玉过了童生试,正在准备考秀才,这条路算是已经定下来了,而且,身上还有恩荫的武职,多数世家子弟,都是这样过来的,有赵石这样的父亲,足以保证他一生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