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8 章(1 / 2)

贾放自然不是按照“都选c”的标准选了嘉荫堂。他的主要出发点是猜测这嘉荫堂是公共行政管理部门所在的建筑, 而他的桃源寨,新成立的各个部门, 办公室总不能一直这么在简易活动房里将就着。

除此之外的其他几个选项:怡红院他听见就头大,娱乐业可还行,如果真是风俗业那他就真的要抓狂了;栊翠庵么,他作为一个曾经的唯物主义者,对于求神拜佛这种事不是特别感兴趣,如果真要拜,他不如拜拜这幅卷轴好了。

最后一个选项秋爽斋,他也对此毫无概念, 只知道那是原书中贾探春的住处,院里另有一座晓翠堂,空旷敞亮, 贾母曾经在那里摆过宴席。

因此嘉荫堂成了贾放最靠谱的选择。

但是贾放话音刚落, 卷轴立即有了反应:原本在留白处的最后一项选项“d, 秋爽斋”不见了,出现了“嘉荫堂蜂腰桥滴翠亭”九个字。而卷轴上的图样也换成了早先c选项出现时的那座官样建筑的样貌, 连带那一桥一亭, 水墨画着, 格外清晰。

贾放:哇哦……嘉荫堂在红楼原书里几乎没有姓名,但这附赠的一桥一亭, 都是名场面的发生地,“蜂腰桥设言传心事”“滴翠亭杨妃戏彩蝶”1, 都比嘉荫堂有名。

他搓搓手, 回头望望双文, 只见后者依旧如在云里雾里——刚才那出四选一, 以及abcd这四个拉丁字母, 着实把这位姑娘给整晕了。

贾放至此只单刀直入地把卷轴交给双文,说:“这三处的效果图,都交给你了,绝没问题的。”

双文这才醒悟,问:“三爷,刚才那奇形怪状的,都是什么?”

贾放便解释:“是洋人的文字。我刚巧见过一些。”

双文点了点头,道:“怪道我觉得好像见过的。和那些洋人传教士写出来的文字有点像。”

“你见过洋人传教士?”贾放好奇地问。

双文点头:“我见过的,教坊司原来在牛羊市附近,那里有洋人建了一座小礼拜堂。司里有姐妹请洋人过来做祷告,我就去看了一眼他的祷告书——那里面画的画都很特别。”

贾放点头,心想不愧是双文,无论看什么,第一个注意到的都是画法。于是他鼓励双文:“那就是用透视画法画出来的,你可以尝试一下,一定能画得比他们更好。”

双文登时笑了,点头道:“三爷放心,在和洋人比赛画画之前,这嘉荫堂的效果图,我会尽快赶出来的。”

*

桃源寨这边,很快听说了要建“办公楼”的消息。寨子里的人都很高兴:水泥厂从老板到股东都很开心,水泥和砖瓦又有销路了;有一把力气,惯于建房的工人们也相当满意,原本他们都以为寨子里的房子修得差不多了,谁想到又来了大工程。

然而最高兴的莫过于各个办公室的职员,他们奔走相告:“各位,各位,桃源寨要修衙门了!”

贾放:……

他暗暗地想:还是等建出来大家再高兴吧!

他设计中的桃源寨办公大楼,自然不是大观园中那座庄严伟丽大气的古典中式建筑。这座办公大楼主要采用吊脚楼的式样,依山而建,建在桃源村与新余诸村之间,方便各处的居民往来。

办公大楼之所以采用吊脚楼式样,主要是贾放看中了吊脚楼是同时具备开放和私密的建筑空间。

他以前借用桃源村陶村长家做办公室的时候,就觉得很方便,坐在二楼接待来见他的各色人等,和村长乡民们开会,都是坦坦荡荡不避于人,这一定程度上也是他刚来桃源寨时,在极短时间之内就得到全部民心的原因之一——凡事无不可对人言。

因此他希望在这桃源寨中,其他办公人员也和他有一样的处事方式,能够公开、敞亮地处理与乡民有关的一切事物,也本着公平地态度为所有乡民服务。因此这吊脚楼的二楼,就像大多数桃源村土著的吊脚楼一样,设计成敞开式的干栏式结构,安装悬空走廊和曲栏靠椅。乡民们站在办公楼外,楼上有哪些办公人员,在和什么人说话,哪些人正坐在一起开会,全都一览无遗。

但贾放也考虑到,很多时候办公人员也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独自思考问题,因此这吊脚楼的第三层就设计为一个个独立的小办公室,里面只有一张桌子,最多两张座椅,供办公人员使用。

至于吊脚楼的一楼,那完全是一片空旷的草坪。在这里办公人员可以偶尔下来活动活动,跑跑步打打拳,做做八段锦什么的,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努力保持身体健康。

此外,这座办公大楼设计的另一项要点,就是这座办公楼是绵延不断、沿着山坡修建出长长的一段,而不像中原庭院那样,每座房屋各有主次。

这样各办公室之间就再也分不出个尊卑高下了,大家都是平齐着待在同一层,不存在寻常官署那样,谁待在正房、谁待在厢房、谁拥有阳面、谁挤在背阴里……所有的部门,所有的办公人员,大家都是一样的,谈不上谁最受宠,也谈不上谁最委屈。总之这一碗水是端平了——这也是必须事先考虑到的,毕竟人多了容易生出小摩擦。

除此之外,贾放还发了话,说是等这办公大楼修好了各部门入驻之后,但凡还有空位,欢迎乡民们使用,可以租用二楼的会议区或者是三楼的小会议室,寻常企业要开个会什么的,直接过来向楼层管理员报备一下就行。

桃源寨这边开建“办公大楼”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武元县。

武元县县令袁化那里,问清楚了“办公大楼”的规制与形式,便又忍不住搓手,心想:这桃源寨都为那些公门众人盖楼了。而去过一次桃源寨的县令袁化,深知贾放想在武元县见到什么样的改变,他搓了半天的手,终于叫人将李师爷叫来。

“有为,本官今天叫你来,是要问一下本县吏员的事。”自从袁化参观过桃源寨之后,越看本县的衙役,就越觉得不顺眼。

“本县……究竟有多少吏员和衙役是识字的?”

袁县令问了李师爷,李师爷摇摇头,表示他也不知道。

“为啥连这个都不知道?本官上任的时候不是让你挨个儿都问过一次吗?”

李师爷叹了一口气道:“大人,这要看您想听真话,还是只想要明面儿上的答话?”

袁化的口气立即有点儿硬:“……本官只想知道为什么。”

李师爷急道:“大人,你刚上任那时统计胥吏的履历,你认为那些履历会是真的?”

袁化登时无语。他当初上任时,见过底下几个要紧的吏员,见一个个都能说会道的,但是还真的不知道他们的底细。他只知道,这些个吏员多半出自武元县里的几个大家族,这些家族相互之间,联络有亲,县衙里、商路上,多半由这几家把持。他这个县太爷更多的时候就像是一个吉祥物。

比如桂遐学这么个年轻人,就是当地一个大族桂家给强塞到县衙里来的,说是极有才学。袁化带着他两年,承认小家伙确实是有才学,只不过人也不想在这县衙里干就是了。

袁化不是个初出茅庐、初混官场的新人,他已经任过好几处的县令了,当然知道各地都是这样。县官一任只有区区几年,不比那些胥吏,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把持当地的商政两界甚至有几代人之多。县官日常诸事都要仪仗这些人去执行,对这些下属岂不是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此刻袁化背着手,在堂上来回踱了几步,转头对李师爷说:“再去问一次。”

师爷李有为登时大惊,他随袁化去桃源寨看过,自然猜得出县尊大人现在心里在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