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叛看到季成堂的火光时,人已经走到了二郎庙尽头,过了路口便是延龄巷了。二郎庙这条街其实是因庙得名,因为这里确实是有一座二郎庙的,供奉的是灌口二郎真君。二郎神原型身份众多,在儒家所指是姓李的李二郎,名叫李昱或者李泰;道家有些供奉的姓赵,叫赵昱,佛家和一部分民间传说则认为是杨二郎,也就是杨戬。后来随着《西游记》和《封神榜》的刊行以及同题材戏曲剧目评书的流行,二郎神的形象才逐渐被定格为劈山救母、担山赶日的杨戬杨二郎。不过南京这座二郎庙所供奉的并非以上三位,而是蜀神川主李冰。儒家所信的那位李二郎,就是秦蜀郡太守李冰的儿子。梁叛就站在路口,转头从二郎庙中渐渐散尽的香烟之中,看到了那团将夜空映照得一片通红的火光。烟与火在视线中重叠交织,逐渐连那烟气也被火光渲染,变成一片一片火红的烟云,在二郎庙上空飘散。梁叛立刻便猜到了,那个溜进季成堂的影子大概并不是甚么小偷,而是个纵火犯。好在国朝对里坊有一套周密的管理机制,城内建筑起火这种事情大多都会得到积极有效的响应。梁叛也没瞎操心地去帮人灭火。他很快趁着还没夜禁,急匆匆离开这里,回家休息。然而就在朱雀街上,还有一个人影走的是与他截然相反的道路。纪昭轻轻掩了一下领口,防止今夜格外寒冷的夜风灌进衣领之中。不知怎么的,他总感觉背后有点冷森森的。或许是衣服穿薄了……纪昭心里想着,肩膀忍不住缩起来。回头看看,距离他所住的地方已经挺远的了,再要回去取衣服,恐怕夜禁前赶不到地方。他也要在夜禁以前赶路,不过他不是回家,而是去上元县衙。到县衙找一个老朋友。按理说此刻并非会客访友的好时辰,不是他来得迟了,而是两人约的就是这个时候。纪昭本来是低着头快步走在朱雀街上的,可是前方寂静的夜路上忽然由远及近,传来一连串轻快的脚步声。他忍不住抬头看了一眼,黑夜中两人在月光下照了个面,不禁都是一愣。纪昭认出了对面的那个人,居然是梁叛。梁叛当然也认出了纪昭,虽然这家伙紧紧缩着身子,而且只有一面之缘,但他依然认出了纪昭。两人只在马道街的凶案现场见过一面,就很清楚地记住了对方的脸。没有多余的言语和动作,两人十分淡漠地错开视线,各自走向各自的方向。但是纪昭很快就看到了二郎庙方向的烟气和火光,他转头看到梁叛的背影,露出一抹若有所思的神情。他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又过了一条街,在闺奁营中转入了上元县衙的后门。从后门进县衙,便是直接进的后衙,也就是知县的住所。上元知县栾琦自然就住在这里。早有一名穿着皂衣圆领衫的家人站在后门口,举着灯笼在那里等他。纪昭向那人点点头,那人便推开了身后的那扇门,将他请了进去。进了后衙以后,纪昭便挺直了身板,整个人笼罩在一股肃穆庄重的情绪之中。并非他有多看重这个上元知县栾琦,事实上那小子眼下虽然做了官,在官场上比自己先行一步,可从师门上排下来,栾琦不过是他的师弟。不管是进学的时间还是拜师的时间,纪昭都要早过栾琦好几年。他这般郑重,只因为今天要见面的,并不只是栾琦,还有他们的老师。打着灯笼的人带着纪昭在后衙之中转了两个弯,将他引入一间偏屋之中。这屋子不大,却仍只有半边亮着灯火,纪昭进门便脱了鞋,栾琦既然选了这屋子招待老师,那这屋子里一定铺了地榻。因为他们的老师喜欢榻。果然,整个屋内铺满了架空的榻扳,纪昭赤脚踩了上去,冰冰凉凉的,这让他瞬间想起了少年时在老师家里求学的经历。那几年老师恰好就在他的家乡,他能有幸拜入老师的门下,有一半原因是自己抄书抄得好,还有一半原因就是他会一遍又一遍地替老师擦拭那间书屋内的地榻。他们的老师这些年走过许多地方,总是喜欢找一个不大不小的镇子,然后在集镇边缘或租或买一座小院,在小院中专门辟出一间铺满地榻的书屋,然后整日整日地呆在屋里看书。老师的书很多很多,多到书架根本也装盛不下,多到连墙角和门后面都堆满了书。老师喜欢招揽一些读不起书的穷书生,让这些穷书生们替他抄书,每抄一本,他便付给这些穷书生一笔不菲的报酬,于是全镇乃至附近的学子都对老师的门庭趋之若鹜。尽管老师的脾气非常差,动辄打骂,有些受不住便再也不去了,然后老师就会在那些忍到最后的人当中,选一两名弟子,教授一段时日,便飘然离去。纪昭想起自己当年在老师门下求学的种种过往,虽然所获良多,但那段时光显然并不令人十分愉快。有些被打骂侮辱的情景,甚至让他每每梦中想见,都是一身的冷汗。尽管如此,纪昭心中对那位老师,仍旧尊敬到了极点。当然,也畏惧到了极点。所以纪昭在那团灯光中看到老师的面孔时,心中的崇敬之情和恐惧之情同时涌起,他双腿一软,立刻跪倒在榻上,垂下头恭恭敬敬地磕了两下。“好了,过来。”陈绶坐在矮几后面,矮几上点着一盏油灯,豆大的灯火阴晴不定,这屋里昏暗的光线便是由此而来。他朝这名弟子招了招手。纪昭连忙直起腰,仍旧低着头,跪行几步,坐到了栾琦的身边,这才抬起头来。可是他很快便愣住了,因为他才看见,老师的身边竟然还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那孩子长得就像一个精致的瓷娃娃,唇红齿白,梳着两只羊角辫,见到他看过来,便毫不吝啬地咧开嘴,露出一个甜甜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