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尽快贬黜(1 / 1)

锦衣大明 苏渔川 1042 字 2023-01-16

贤居楼上,郑俊彦与姜聿寿坐在一起,却都沉着脸,没有任何交流。他们好像都在等待甚么。窗外透进来的光栅,已经随着太阳的西行而转移了位置,照在了南都社顾野亭等人的身上。顾野亭将最新挂在南墙上的《钟山风雨歌》抄在一本册子上,今天所有曾经挂上南墙的诗词,便都已抄录完毕。他放下笔,轻轻松了口气,朝旁边人笑了笑,这次的金陵诗会还是颇为成功的,让他第一次知道南京城中竟有这么多会做诗词的文人。可是这些人偏偏有很多并不肯参加举业,也不曾加入学社,但是看着这些人所作的诗词,却多是满腔抱负和才华。这些人就像文人世界的另一面,自己与他们像是存在于同一个世界当中,却始终不曾有过交集。当然了,如果倒退十年,或许自己也是这些人当中的一员——哪个读书的不曾做过诗酒年华的美梦呢?谁又没有憧憬过自己能像李白,像杜甫,像苏轼,像辛弃疾那样,用短短的数十个字,就叫人欢喜,叫人悲切,叫人热血上涌,叫人疯癫痴狂?顾野亭忽然觉得有点遗憾,感到自己的人生似乎已经错过了很多很多。因为那些之乎者也,那些“於戏”,那些程墨文章……楼下依然是吵吵嚷嚷,很多人已经知道了二楼南墙上前三位走马灯一样变化的结果,特别是这三幅立轴上的诗作署名,居然是同一个名字。而欧阳达那番“敬陪末座”的美谈,也随着那个“吕致远”的出现而流传开来。就在梁叛他们离开之后不久,负责给墙上立轴排次序的装裱匠人,再一次被迫“乾坤大挪移”——将倒数第二名取掉,前面的依次后移,空出状元的位子来,挂上最新的那首《钟山风雨歌》。欧阳达的诗依旧“敬陪末座”,没有因为末尾淘汰的规则而被挤掉,这是三位老先生一致的主张。姜聿寿看了自己的老师一眼,孙少保正与古先生谈起一桩溧阳县诗坛上的典故,好像在说一个诗人出集子几回不成,仍旧锲而不舍的故事。几个老头说得兴味盎然,姜聿寿却不以为然,在心里嘀咕了一句牢骚话,对郑俊彦说了一句没头没脑的话:“时辰快到了。”但是郑俊彦显然明白他的意思,点了点头,转头看向了门外。许是巧合,就在郑俊彦回头的一刹那,门外出现了一个身材纤弱的人影,紧紧捏着双手,畏畏缩缩地向屋里张望着,像是在找人。郑俊彦和姜聿寿同时皱了皱眉头,那是李眉山的小厮水青。水青此刻恰好也瞧见了他们两人,张了张嘴,想说甚么却没敢出声,原本有些病态白皙的脸上,瞬间涨得通红。郑俊彦为免更多的人瞧见,引起不便,立刻站起身来走了出去,拉着水青来到墙角处,问道:“甚么事,李少君怎么样?”水青嗫嚅了一阵,说不出话,把郑俊彦急得直咬牙,才低声说:“少君说……少君说……不……不要生事,招待罢了孙少保,将人送到能仁里,便……便早些回家歇息……”水青的声音细若蚊蚋,说话又断断续续的,郑俊彦实在听的不耐烦。更何况所说的话更是他完全不想听的。他确实是在等人,也确实有事要办,可他要等的并不是水青,更不是李眉山。他知道水青这少年性子十分内敛,即便是在家李眉山也不肯让他多见外人的。现在李眉山却专门派水青来,对自己说这些话,显然是十分着急的了。可是郑俊彦这次决难从命,李眉山不肯救刘进,他说甚么也要救的!“你快回去罢,回家把门关好,不要出来了,其他的我自有主张!”郑俊彦催着水青离开,要不了多久南京城里就要乱起来了,他不希望李眉山的这个贴身小厮再因此出点儿事。水青虽然胆小内向,但正因如此,反倒对人的情绪分外敏感,他听了这话,眼中闪过一丝恐惧,极快速地向郑俊彦作了个揖,急步走下楼去。就在他下楼的时候,却有个身穿月白色直裰的生员从楼梯上来。两人擦肩而过,水青回头看了那人一眼,脸色白了几分,脚步走得更快了。姜聿寿看到那人上了楼梯,从门外经过,走到角落里与郑俊彦窃窃私语。郑俊彦等的人已经来了,但是他等的人还没来。看来刘进的事情已经定了。但是上元县栾琦的事,到底是留是罢还是贬,看来上头还没有个了结。姜聿寿又看了自己的老师一眼,喝了口茶,沉下气来,静静地继续等待。他的目光漫无目的地转了一圈,却忽然发现自己这边少了一个人。欧阳达不见了。可能是如厕去了……他并没有在意,而是继续喝着茶等待。欧阳达确实是去上了茅厕,但是上完以后并没有返回贤居楼二楼。他就站在楼梯底下,头顶郑俊彦和另一人低声交谈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欧阳达从兜里摸出不久前凭空多出来的那张纸条,看了看地址,花牌楼白下茶店。他立刻将纸条撕碎,走出门丢进了滴水檐下的明沟里,低着头穿过人群,上了成贤街,过了桥,快步往花牌楼走去。与此同时,应天府尹陶传还在吏部一间公房之内,听着几人没头没脑地吵,只为了栾琦这个上元县令,到底还要留到几时的事。这场会争了已有两个时辰,从起先的半个时辰以后,陶府尹便开始闭目养神,不再多开口,他实在是没有这个精力再与人争辩了。前天半夜在府衙后面和瞿治中两人已经争了半宿,虽则是他争赢了,成功将这个题目又送到了这一层来吵,可毕竟年逾花甲,已是没有更多的精力继续斗了。不过吵到这个时辰,反对贬黜栾琦的一派已经艰难地退了一步,同意贬谪,将人迁到大理寺去。可现在的议题已经从要不要贬,改成了何时贬。方才陶传已经明白发表了意见——尽快就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