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78&#29306&#32&#116&#105&#97&#110&#108&#97&#105&#120&#115&#119&#46&#99&#111&#109&#32&#35835&#29306&#12290而与这些盐商、宗族方面,周礼也开始做起了切割,没办法,银子再好,没命花也是一样。
盐商哪里对于周礼的举动,倒是不敢有什么异议,他们的家族的确能够动员起不菲的力量,但那是有代价的,不到危急存亡的关头,是绝对不会动用的,而周礼的退出,是危急存亡的关头吗?
这算什么危急存亡?不过是阉人的明哲保身罢了。至于说没有周礼的支持,他们的私盐渠道还能否通畅的问题,也是个笑话。
他们这么多年的经营可不是白做的,太多的利益与关系交织在了一起,就算没有周礼,也不会有半点影响。可以说,哪怕扬州等地的官员都换一批,也不会对他们的私盐网络造成太大的影响,动荡肯定会有,但对于一个已经稳定的网络而言,毫不夸张的说,这样的动荡,他们承受的起。
制大 制枭。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不论是张璟,还是李秉,都清楚这里面到底牵扯到了多大的力量,因此,他俩的主张空前一致,那便是徐徐图之。
荆襄流民说句难听的,只要朝廷不去撩拨,是绝对不会乱的,他们在荆襄一带的日子还是不错的,哪里物产丰富,土地肥沃,又没有沉重的徭役赋税,何必闹事呢?
而在南直隶还未理顺前,朝廷是绝对不会贸然动手的。朝廷的诸公都不傻,不会连这点计较都没有。
既然朝廷不急,张璟和李秉二人自然更不会急。踏踏实实的把基础工作做好,再把私盐的源头给斩断,那些人又能闹出什么乱子来?
他们是敢造反,还是敢干嘛?什么都不敢的,现在可不是晚明,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几近于无,现在的朝廷还是有威望的,地方宗族势力再大,也不过是刚刚起步,远不是后来那种庞然大物,俨然代替了官府。
此消彼长之下,此时的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还是可以的,至少官僚集团还未彻底成型,还是有许多可操作的余地的。
等到了晚明,那才是真正的尾大不掉。再加之党争不断,一群人只知有宗族,而不知有国家,反正大明就算亡了,也不耽误我继续当官不是。
这候 章汜。所以才会有水太凉、头皮痒的典故,不过是无耻文人为自己改换门庭找的借口罢了。连借口都不肯好好找,人能无耻到这种地步,也算少见了。
现在不行,这些宗族还没有与朝廷叫板的底气。
尽管没有底气,但让他们放弃到手的利益,也是极为困难的。更不妨碍他们反复横跳,各种试探,试探朝廷对他们容忍的限度,以及朝廷究竟有没有处置他们的力量。
现在看来,没事还罢,一旦有事,或者被朝廷知道了,想要逃脱朝廷的制裁,怕是没那么简单。
不论是徽商的家族,还是南直隶本地的家族,能够发展到这种程度,自然不会是傻子,更不会天真的以为,朝廷会投鼠忌器。
不存在的,朝廷只要还具备统治力,只要下了决心,既没有办不成的事情,这绝非挽尊。官官相护也得有个限度,若真是通了天,处置几个人而已,有什么难的?
&#24378&#29306&#32&#107&#101&#110&#115&#104&#117&#102&#97&#110&#103&#46&#99&#111&#109&#32&#35835&#29306&#12290崇祯都困难成那样了,杀的人还少了?不过,那时的崇祯也只能杀人了,对这个人背后的势力,却丝毫办法都没有。
但凡有办法,也不至于那样不是。
当然,我并非是洗白崇祯,大明反而是因为他的缘故,加速了灭亡的步伐,此人不值得同情,或许换个皇帝,彼时的大明还能撑过去也未可知。
当然了,历史没有如果,大明到最后还是亡了。
现在的大明,还远远未到亡国的时候,朝廷还是有威望的,官商一体化家族虽然有了苗头,但此时他们还相对弱小的多,朝廷不动则已,动的话,很容易就能让这些新兴的家族怀疑人生。
优势在我,这话得分人说不是。常光头说,只会让人笑话,因为他遇到了一位千年难遇的对手。
这话若是换个人说,就完全没有嘲讽的意思了。现在的优势的确是在张璟、李秉代表的朝廷这里,虽然此时的朝廷已经不是太祖、太宗时候了,张璟想稳定南直隶,都得自己重新招募士卒,他倒是想调兵,但朝廷的兵力也是捉襟见肘。
制大 制枭。边军自然不能随便乱动,京营嘛,看看南京就知道了,北京能好,但需要拱卫京师,不可轻动,至于“班军”,现在各地卫所哪里还有什么人啊,完全烂了。
...(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