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天将那箱子打开来:“这不是皮影吗?不过……”看这皮影的年岁,很有一些年头了,骆天刚想用异能,想到山野人的话来,赶紧打住,从那皮影的质地入手,完了,十分有把握:“这皮影可是老古董了。”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加载《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那时候,它并不被称为皮影戏,而是叫作羊皮戏,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它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受到外在环境以及兽皮材料质地上的差异等种种因素影响,皮影戏偶造型风格各地不同。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无论是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
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等到了文革时期,破四旧,又遭受到了重大打击。
骆天看着皮影上的人物,说道:“这是《姜子牙兵分三路》的戏码。”
那黄叔叔十分兴奋,暗想不愧是行家:“现如今对皮影戏了解的人不多了,亏得你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什么戏码,难得啊,而且你年纪轻轻地……”
黄编辑马上开口说道:“叔,这位可是全国闻名的鉴定师,你不要用对我的口吻和人家说话,行吗?”
“没事,在老人家面前,我本来就是后辈。”骆天说道:“这皮影有些年头了,至少在一百五十年了,首先皮影小,大概小于其他皮影一倍,这可以证明它的年代在清代,因为只有那时的皮影是五到六寸的,后期的都较大;其二,保存皮影的戏箱子和皮影夹子很陈旧;其三,皮影人物造型很古老,线条不细致,这充分证明不是用现代工具刻制,而是手工制作;其四,人物造型以神话人物为主,这又证明它是用来祭祀用的,纯粹是庙会上给神表演的皮影;其五,这是一套比较完整的皮影戏箱,人物身体的每个部位以及布景都是配套的,在民间有保存单件的,但像这样整箱的极为罕见,这也是它的珍贵之处。”
“看吧,我都说是真的了。”听到骆天的结论,黄家叔叔高兴不已,一直训着自己的侄儿:“都说是我们家家传下为的,你非不信,这下子专家都说了,我这皮影可以送到民间博览馆去了。”
原来是这样!骆天好奇地问道:“不知道您是哪个地方的人?”
“永登人。”老人家十分自豪地说道:“我是我们那里为数不多的皮影戏班主了。”
皮影在永登地区流传二百余年,《永登县志》载:“秦腔传入永登约在清道光年间,略晚于木偶、皮影戏。”清咸丰年间,在地方乡绅的支持下,永登皮影戏发展起来,到1949年全县有20多个戏班,分佈在永登的大通河、庄浪河、秦王川地区。这些戏班多为民间艺人,逢庙会、节日、祭祀活动表演,白天唱木偶,晚上唱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