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司鸿章、冷启明、司元龙、焦磊、陈国贤、叶茜、乐剑峰,关于他们的故事,在这里将要暂时告一段落。虽有不舍,但终究还是要说声再见。感谢各位读者朋友的一路相伴,也许若干年后,书剑江湖上又会掀起他们的传说。

“尸案调查科”系列图书作品虽然暂时完结,随后基于全系列图书改编的影视作品大概会在近两年内陆续上线,我则会利用这一年多的空当开启我的新系列,希望到时候不会让大家失望。

书已完结,但是关于书中人物和故事的某些问题一直伴随着读者朋友。我把所有问题进行了一个罗列,对于提问比较密集的几个问题,借此机会,给大家一个解答。

问题一:书中所写的案例是否有真实原型?

答:其实这个问题,我在公开和非公开的场合都已经说过。书中所涉及的案例或多或少都会有原型。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构思案件的过程。比如,我知晓一个案例,我首先大致了解整个案件的侦破过程和嫌疑人的犯罪动机等,当对案件完全知晓后,我会对案件做大量的减法,第一步,去掉案件中我们公安部门涉密的侦查手段;第二步,隐去案件中真实的作案过程;第三步,对案件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进行处理。比如,一起在室内的凶杀案件,我可能会把它移到室外,白天发生的案件,我会构思成夜晚。甚至有时候连案犯的犯罪动机,我也会做大量的处理。我很喜欢玩网游,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一起真实案件是头“魔兽”,那么我能用到的仅仅是这头“魔兽”的“魔核”,我的创作过程,就是在“魔核”的基础上,再创造另外一头“魔兽”。新“魔兽”的肉体,融合了我的一些社会经历以及出版物上庞杂的知识体系,对于这种创作模式,我本担心是否会得到读者的认可,好在一路走来,喜欢我的人越来越多,这也更加坚定了我继续创作的决心。

问题二:书中的人物是否都有原型?

答:我的工作经历比较曲折,我警校读的是刑事侦查专业,毕业后第一个工作岗位是刑警队,当了三年侦查员后,遇到了刑事科学技术室遴选,虽然在警校时,我们也开设了刑事科学技术这门学科,但是理论和实践差距依旧很大,后来在单位的推荐下,我被选派到中国刑警学院继续深造痕迹检验专业,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有幸结识了全国刑事技术领域的同僚,冷启明、焦磊、陈国贤的原型就是我在警院培训中结识的伙伴。司元龙的原型,也就是我本人。

关于“叶茜”是不是我媳妇,这个问题一直是读者讨论的热点。其实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当年我在提笔写第一本书时,我曾告诉过我媳妇,我要写个女性角色,我媳妇直接就问,有没有感情戏,我说有,我媳妇就说那女主角用她的名字。可没办法,我媳妇的名字起得太失败,怎么都没有代入感,后来商量之后,由她给女主角取了个名字,名叫叶茜。至于为啥叫叶茜,至今是个未解之谜。

说完了其他人,我要重点说一下“我”的“父亲”,司鸿章。司鸿章的原型,是我所在单位刑事技术室的主任,也是我在技术室任职时的带班老师,他干了几十年刑事技术,积累的办案经验足可以写成厚厚的一本书,然而可惜的是,由于他多年积劳成疾,在单位突发脑出血,好在抢救及时,保住了一命,但他也抱憾离开了挚爱的工作岗位。以前跟在他身后出现场时,他总会见缝插针地给我说一些他以前办过的案件,这些都被我写进了书中。“尸案调查科”系列出版后,他看完了全系列,每每看到熟悉的片段,他总会给我发条语音,说某某案件的一些场景,他曾经跟我聊过,见到书中出现了他的经历,他也会开心地手舞足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也许我只能用这种方法,让他在挚爱的技术生涯上留下一点念想。

问题三:“尸案调查科”里所写的破案手段,是否存在泄密?

答:这个问题在前面我也已经说过,构思一起案件时,我最先做的是减法,第一步,就是去掉我们公安机关不可公开的侦查手段。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其实很多案件的侦破,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有时一个案件只要稍微运用一些科技手段,就能轻易告破。而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手段全部舍去,利用复杂的知识体系,另辟蹊径,将案件告破。我所运用的知识体系,全部参考的是国内外的公开出版物。因为我的身份比较特殊,在我之前还有老秦打样,所以我在写作时尤为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