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从前的一位秀才给一个财主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养猪只只象老鼠个个瘟;下联是:做酒坛坛好做醋坛坛酸;
这位财主的理解就是,“养猪只只象,老鼠个个瘟;做酒坛坛好,做醋坛坛酸”。而痛恨这位财主的长工则会把这幅对联理解成,“养猪只只象老鼠,个个瘟;做酒坛坛好做醋,坛坛酸。”
故事中的秀才可谓是财主、长工两面讨好。
这个故事除了说中国话有些“博大精深”的意思,还告诉人们,每个人对一句话的理解总会倾向于自己希望的方向。
所以,这次二老理所当然的将张劲口中的“不错”理解成了“复合”,开心的不得了。很有深意的看了一眼已经有些头皮发麻的张劲后,叶妈妈笑着说:“小劲啊,你和你爸去客厅坐一下,聊一会儿,我去厨房做饭。今天可是有你最爱吃的‘蟹炒年糕’和‘红烧扒皮鱼’哦!”
虽然张劲是厨艺宗师,知道自己做出来的菜肯定会比叶妈妈这个“前老丈母娘”更好吃,但是他知趣的没有表现出露一手的意思。长辈最喜欢小辈吃自己的菜吃的喷香的样子了,那是一种为人父母才能体会到的满足。作为一名堪称“老年之友”的“老人心理学达人”,张劲自然不会搅了叶妈妈的这种好心情。
于是,张劲也不客气的笑着说:“好,那我可就等着吃现成的了。您老不知道,我这么久没有吃到妈的‘蟹炒年糕’和爸的‘红烧扒皮鱼’早就馋的难受了。今天过来,除了来看看你们之外,还想着能不能吃到这些好东西呢!”
张劲的马屁拍的叶妈妈乐颠颠的钻回的厨房,更是下定决心,拿出全身解数,把自己的拿手菜做的再攀高峰。暂时厨房归老伴儿掌管,还没有轮到上场的叶爸爸也满脸放光的拉着张劲走到沙发上坐下。
“爸,您可能不知道,我这段时间学习中医终于也算小有所成。之前给你开的药虽然对症,但是也不一定是恰到好处。现在趁着有时间我给你看看怎么样?”和叶爸爸东拉西扯的聊了几分钟后,张劲把话题扯到了叶爸爸的身体上来。
叶爸爸对张劲的孝心当然不会阻止,仍然笑容满面的说:“好,好,那就看看。中医的话,是要把脉对吧?”说着伸出了右手。
“嗯,对!是把脉。”张劲说着,将左手的食、中二指搭在了叶爸爸的尺关腕脉上。
其实之前趁着说话的时候,张劲已经借机用“望闻问切”四字诊法中的“望诊”给二老诊断了一次,并且有了腹案。现在再次使用“切诊”,不过是为了确定一下自己的“望诊”结果,并在叶爸爸面前摆出一个姿态罢了。毕竟,一眼断病在常人眼中太过离奇,也太难以让人信服了。
几秒钟后,张劲松开了叶爸爸的右手,脸上笑着说:“爸,你的身体已经好多了,现在我给你针灸一下,过后在吃几天药,你这病就算是断根了。”
就算没有这些天张劲开出中药的神奇疗效,叶爸爸对张劲也是百分之百的相信。如今经过切身验证过张劲药效的他,对于张劲的话甚至更到了偏听偏信,盲听盲从的地步。于是,当下毫不推脱的按照张劲的吩咐,脱下身上的汗衫,在沙发上趴好!这态度可比当初在海窝子村的所有前来治疗关节炎的人强多了。
见叶爸爸已经准备好,张劲先是将空调关掉,打开窗户,让自然风吹进来。之后回到叶爸爸身边的张劲也并没有如之前治疗海窝子村民的关节炎一般,拿出那套数以百计的银针,而是在叶爸爸视线难及的位置,右手一晃,仅有的一根五寸许的银针出现在食中两指间——张劲从“百针流”变成“一针流”了。
接着张劲手中的这根唯一的银针晃动出无数银色流芒,就像是阳光下晶莹着反光的毛毛丝雨一样,点点斑斑的落在叶爸爸的脊背、脖颈各处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