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等到纪师傅再想起之前的问题的时候, 顺带着就会想到纪墨的夸奖,没有什么比一个孩子的夸奖更真诚的了,他们还不会大人的虚伪和狡猾, 能够更加直白坦然地表达内心的感受。
可惜, 纪墨是个伪小孩儿。
被捧得飘飘然的纪师傅并没有直接忘了今日出来的主题,他沉默了一会儿,平复了心情之后继续讲课, 这一次, 却不是提问形式的了。
“江河之上多有桥,也会造桥连接两座山峰, 江河之桥,材质无非木、石而已,其形又有梁、拱之分,其横跨江河的长度也可分大、中、小三等, 这是固定桥, 若要移动,又有开启桥和浮桥… …另有索桥, 长索横江, 更多几分难度… …”
若干桥梁种类, 娓娓道来,纪师傅依旧是那一张宛若乡间老农的面孔,可在他说起这些的时候,整个人莫名有了几分指点江山的意气风发, 在自己的领域内,他便是王者, 那种自信的光让他那背负双手微微驼背的姿态都有了几分傲然凌人之感。
纪墨看着, 听着, 知识点在一点点增加,本来知道一些,散落在日常生活之中的杂闻,这一刻都在逐渐被梳理,渐渐整理在一起,排序之后,又把那些空出来的缺位给补上了。
如桥梁这种接地气的存在,日常要说一无所知那是不可能的,现代的时候,谁没去看过古建筑,课本上难道不曾讲过一两座名桥,还有那名桥建造者的故事吗?
未必有系统地讲述这些,可感兴趣的,随便在课外搜一搜十大名桥什么的,也必然能从那些夹杂着图片的文字之中看到一二经典来。
更不要说,这些传世千年的名桥本身就是著名的景点,寒暑假日,来一趟,看一看,石碑上有刻文,介绍桥的来历,导游也会讲,这桥的故事,未必是侧重建造技艺方面,但,肯定有些相关的小故事,无论真假,都在讲述这座桥面世的不容易。
怎样的设计凝聚了怎样的心血,怎样的艰难困苦方成一桥,又是怎样的造型决定了它能够存在千年… …
那经典的侧拱减重模样,纪墨至今都记得那桥的样子,当时看着只觉得好看新奇而已,感慨一下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怎样做到那样的精准测量的,千年不倒,是用料好,是造型佳,也是那坚固无比的地基、正确测定的重量… …多方的作用下,才有了那样著名的古建筑,让后世人叹为观止。
古代的测量工具,若说以前纪墨还没概念,现在经过这么多个古代世界,哪怕世界不同,测量工具也不同,但某种度量衡的标准,不说外头,在自己这里还算是很有标准的,但这些标准要经过怎样的复杂运算,才能在一座桥未成之前,便已经知道哪里的载重该是多少,哪里需要加固,哪里需要设置桥墩… …
这些,仅仅是想到“圆心角”一词,纪墨就有一种窒息感,角度该怎么测算?
真以为拱桥就是随便把木材打个弯儿,把石材弄凹凸就能做到的吗?
或者说,那样的确能够做到外形相似,但真正的屹立不倒,开玩笑,不用水冲,随便一碰就散了。
再有桥墩,在普通人想来——起码纪墨以前是觉得不难的,桥的铺设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在江河之中放下水泥墩或者什么石墩之类的作为桥墩,再把长度刚好能够到达桥墩的材质,无论是木材还是石材,平铺在上面,固定,这样,一座平桥就简单地搭建起来了。
这就很像是那种搭积木的游戏,不去考虑江河行船的可能,也不介意多几个桥墩堵塞江河,加大建造的难度和成本,只考虑简单上,有什么比这样更简单呢?
若是浮桥还要考虑浮力问题,拉伸度问题,唯有这样造桥,几乎不用脑子,哪里不能承重了,底下加一个桥墩就好,哪里出现问题了,找点儿水泥或者什么胶补一补就好。
能不能撑住岁月悠悠,风雨侵蚀,何必考虑那么多呢?
若是再简单一点儿,连桥面也不要了,就在水中每隔一段距离放下一个石墩,这个距离,就是人跨腿能过的距离,好像很多景区内都会有的那种,专门供游人寻找一种山野之趣的布景,看着孩子们欢笑着跳过一个个石墩,顺利过“桥”,那种感觉,水也活泼了。
可惜,不行。
水是生命之源。
水,也是命脉,决定着所有靠水吃水的人生。
那些行船的,那些走商的,那些依赖着水路谋生的,河面之中每多一个石墩,影响到的可能就不只是一两个人的生死。
“… …每次一到造桥的时候,周围就有人过来打招呼… …”纪师傅讲着讲着,自己就开始讲偏了,讲到了附近百姓对桥的看重,或者支持造桥,或者不支持,支持的原因不用说,就是为了让内外连通,让他们所在不会闭塞,方便出行。
不支持的原因——
纪墨讶然,实在是想不到不支持造桥的理由在哪里,这就好像城市里修建地铁,有几个不希望经过自家附近,以便交通?房价都能因此涨一涨的!
至于一些担忧,噪音扰民,人员杂乱之类的,多半都是那些喜欢安静守旧的老头老太太们的担忧,他们对新事物的出现,难免抱有一些不理解的怨言。
那么,桥能够带来什么?
本身不是交通要道,就不必担心车马来往过于频繁,或者说这时候的车马不会带来太大的噪音,反而能够带来大量的财源,像是那些在景区附近开农家乐的一样,若是来的人多了,自然也会有人为吃住花钱。
附近的村舍开个家庭旅馆什么的,也不会有人不买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