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四洋”变“两洋”(1 / 2)

崛起之华夏 银刀驸马 1557 字 5个月前

当初孙纲要打乱原来的地域限制成立“龙旗舰队”的时候,李鸿章、张之洞和刘坤一都曾经表示不太理解,孙纲向李鸿章详细的解释了自己这么做的理由,李鸿章等人听后深以为然,也表示了同意和支持。

孙纲告诉李鸿章等人,清朝时遗留给海军的一个要命的遗产就是这个四支水师“画地而守”的战略方针,说是战时可以“联成一气”,而实际上因为这样人为的造成了四支海军舰队的互不统属,战时根本不能相互协同作战,而且由于四支海军舰队的实力相差过与悬殊,一旦哪一支舰队作战失利,会很容易的挫伤其它三支舰队的士气,导致消极避战的现象出现。

像在中法甲申战争中,福建水师遭到法国远东舰队的偷袭全军覆没之后,清廷调南洋舰队南下迎战法国远东舰队却屡遭抵制;甲午战争时南洋舰队同样不肯北上助战,都是很明显的例子。

甲午战争期间,海战方面的较量其实就是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之间的战斗,其它三支水师中,福建水师已经没有了作战能力,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李鸿章的哥哥两广总督李瀚章的关系,广东水师战前把仅有的能够作战的三艘鱼雷巡洋舰调给了北洋,算是尽了最大的力量对北洋方面进行了支持;而南洋舰队的实力相对能强一些,直到甲午战争结束,也没有能够北上支援。

在后来的丁酉战争中。这一状况也没有得到根本地改变,四支舰队还是各自为战,只是因为事前孙纲凭借私人关系的努力协调,使得四支舰队在执行作战任务时基本能做到一定程度上的配合,部分的起到了相互支援的作用。

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和清末时期中央权威衰落“地方不鸟中央”有关,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人为地划分地域的关系。

现在,中国海军经过多年的扩充。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了清朝时期的水师,而且中国海军有了大型的战列舰和先进的新式装甲巡洋舰,拥有了一定的远洋作战能力,再面对外国来自海上的入侵,可以不必像清朝时期的那样“画地而守”地进行被动式的防御了,而是可以走向大洋,在海上消灭来犯之敌!

李鸿章、张之洞和刘坤一听了孙纲的解释之后。想起了当年的好多往事,不由得唏嘘不已。

当年他们都是封疆大吏,可以说是受尽了那个鸟朝廷的猜忌之苦,清廷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坐大,也时不时的在他们这些汉臣当中人为的制造些“小矛盾”,作为牵制,让他们始终无法联合起来把主要的精力都集中于一项事业上,现在满清封建王朝已经不存在了。是时候该清理一下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遗产了。

李鸿章算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始人,这些年虽然不直接参与海军的事务了,但也一直始终关注着中国海军的发展,他眼看着中国海军在战火中一步步的发展壮大,现在终于可以走出近海迈向大洋了,欣慰之余。在人事方面也尽可能的帮助孙纲对海军进行了协调。

中国海军由“四洋”变成了“两洋”,这当中不可避免地要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孙纲最担心的其实就是人事方面的事,毕竟中国海军有“闽系海军”的外号,人事方面处理不当,可是会引发严重后果的。

在海军改组之前,孙纲征求了四位舰队司令的意见,因为毕竟成立“两洋海军”之后,大舰队司令由四个变成了两个,另外两个将担任分舰队司令。虽然说他和四洋舰队司令一直私交甚厚。但涉及到自身的根本利益,他们还会不会像以前一样的支持自己。还真不好说。

孙纲自己的想法是,由于叶祖圭继林泰曾去后担任北洋舰队司令多年,对北洋舰队的各项事务都极为熟悉,而且因为他在北洋舰队“禀性忠悃,上下敬服”,威望很高,北洋舰队的司令位置就不用动了,仍然由叶祖圭担任。

麻烦的其实是重组后地南洋舰队司令由谁来担任。

三位舰队司令“候选人”当中,程璧光和林国祥是广东人,刘步蟾是福建人,三人中程璧光年岁最小,担任这样的重要职务怕一些老人会不服。而以资历和威望以及战功,刘步蟾都在林国祥和程璧光之上,而且刘步蟾是公认的“闽党”领袖,当年在清朝时就是取代丁汝昌担任北洋水师提督呼声最高的人,现在如果让刘步蟾担任南洋舰队司令,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