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上添花——阴山级战列舰(2 / 2)

巨浪 闪烁 771 字 6个月前

如此一来,江南造船厂的工程师甚至能够在不增加战舰的排水量,不大规模改变战舰的几何尺寸的情况下,完成所有的改进设计工作!

而这一点,正是帝国海军最为重视的。因为,这不但能够降低成本,还能够缩短设计时间,能够尽快开工建造。

明历五百四十六年(公元1914年),帝国海军就决定建造五艘秦岭级乙型战列舰,并且先后向江南造船厂,大连造船厂与广州造船厂下达了订单,只是在准备订购另外两艘的时候,更新的战列舰已经完成了设计,所以帝国海军一共只订购了三艘此类战列舰。

因为首舰被名命为“阴山”号,所以这三艘战列舰又被称为阴山级。

明历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阴山”号下水时:

标准排水量:20500吨,满载排水量:24300吨;总长:167米,型宽:27.5米,吃水8.1米;定员890人。

锅炉:8台四十四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四十四年型蒸汽轮机,功率:295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21节,续航力:8500海里10节。

主炮:8门四十一年型350毫米L40舰炮(后与秦岭级一起换装四十五年型L50舰炮),副炮:16门四十三年型150毫米L50型舰炮,速射炮:12门四十三年型100毫米L47型舰炮。

主装甲带:230-320毫米,甲板:55+85毫米,炮塔:120-330毫米,炮座:320毫米,司令塔:120-330毫米。

显然,阴山级与秦岭级的技术指标相当接近,甚至完全一样。

当然,很多性能,特别是生存设计方面的性能是在技术指标上体现不出来的。

比如,当时阴山级采用的盒式防鱼雷水下防护带的设计方式就是秦岭级所没有的。另外,阴山级舰体全按照新的隔舱标准设计的,其生存能力明显超过了秦岭级。

因为建成时,帝国海军远征舰队已经开赴北大西洋,所以三艘阴山级没有参加大西洋上的战斗。

因为库叶岛级战列舰的服役时间太晚,训练工作拖的时间太长,所以在太平洋战场上,阴山级战列舰担当了主力的角色,也正是因此,“阴山”号在“爪哇海战”中战沉。另外两艘都被保留了下来,并且一直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