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蛟龙——海龙级大型巡洋舰(2 / 2)

巨浪 闪烁 3233 字 6个月前

此时,汪华华已经完成了皇帝级战列舰的设计工作。

虽然他当时还在主导皇帝级乙型战列舰的设计工作,但是皇帝级乙型战列舰的设计工作量比皇帝级少得多,而且很多设计了皇帝级战列舰的工程师都留了下来,所以汪华华有足够的精力参加新式战舰的设计工作。

当时,海军已经将这种新式战舰定性为“大型巡洋舰”。

考虑到主炮的研制工作不会很快完成,汪华华完全推翻了平远级的设计理念,决定从新设计一种能够完全满足海军要求的大型巡洋舰。

正是如此,新式战舰摆脱了平远级重巡洋舰的影响。

汪华华首先确定了技术指标,即采用三座三联装炮塔安装方式的九门300毫米主炮,三十五节的设计航速,以及十八节十超过了20000海里的续航力。

因为是巡洋舰,所以没有要求严格的防护标准,只是能够抵挡重巡洋舰的穿甲弹。

确定了设计技术指标之后,新式战舰的排水量也很快确定了下来。

其第一份设计方案的标准排水量就达到了24000吨,满载排水量更是高达35000吨(主要是燃油系数过高导致满载排水量远远超过了标准排水量)。

毫无疑问,这样的战舰绝对不会便宜到哪里去。

只是,当时战争即将爆发,而且海军的拨款已经被几年前增加了不少,所以海军也不再把造价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上。当然,在实际订购的时候,其高昂的造价仍然让海军狠狠肉痛了一会,这也是该级大型巡洋舰建造数量只有四艘的主要原因。

因为是全新设计,加上主炮研制进度太慢,所以该级战舰的设计方案修改了好几次。

特别是进入细节设计阶段之后,加上海军反覆修改战术指标,导致该级大型巡洋舰的设计工作严重超标。

比如,在得知美国的同类战舰有九门十二英寸主炮之后,海军曾经要求将主炮数量增加到十二门。当然,这个设计方案最后还是被海军否决了,因为增加三门主炮,将使战舰的造价增加近一半。

只不过,海军的某些要求还是得到了满足。

比如,为了更好的执行破交作战任务,除了安装强大的主炮之外,还要安装鱼雷发射器。只不过,作为大型战舰,并不要求拥有用鱼雷攻击敌战舰的能力,鱼雷的主要作用就是击沉那些被舰炮轰毁了的商船。

另外,指挥能力是不能欠缺的,不然将难以在护航作战中发挥作用。

最要命的是,帝国海军将美国海军的大型巡洋舰当作了该级战舰的直接对手,如此一来,就要求提高防护能力。

提高防护能力的代价是高昂的,除了增加设计难度之外,还使其设计排水量一路彪升。

最终确定的设计方案中,该级大型巡洋舰的标准排水量已经达到了32000吨。最终建成时,其标准排水量更是一举突破了33000吨!

可以说,在增加的近8000吨重量中,至少有5000吨是装甲带来的重量!

七十一年(39年)年初,设计工作基本完成,另外300毫米新式舰炮也能在七十二年研制成功。订购第二批皇帝级乙型战列舰之前,帝国海军订购了四艘大型巡洋舰,并且将其命名为“海龙”级。

其主要性能为:

标准排水量:33250吨,满载排水量:41650吨,最大排水量:44550吨;总长:252.5米,水线长度:241.6米,型宽:28.5米,吃水:10.1米;定员:1674人(充当旗舰时为1811人)。

锅炉:8台七十二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七十二年型蒸汽轮机,功率:210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34节,续航力:20000海里18节,或者24000海里14节(前一巡航速度主要用于破交作战,后一巡航速度主要用于护航作战)。

主炮:9门七十二年型300毫米L52型舰炮(3×3),副炮:16门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舰炮(8×2);鱼雷:2具三联装550毫米鱼雷发射器(各备雷20条)。

主装甲带120-250毫米,装甲甲板:120+50毫米,装甲隔舱:80毫米,炮塔:120-350毫米,炮座:350毫米,司令塔:250-350毫米。

很多人都认为,海龙级与德国海军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性能很相近。

实际上,两者根本不能混为一谈,不说别的,帝国海军就从来没有将海龙级大型巡洋舰当作主力舰使用。即便参加主要战场上的作战行动,海龙级也不会与敌人的战列舰过招,更多的时候是在后方为陆战队提供炮火支援。

当然,该级战舰的特点与亮点都非常明显。

首先是其超强的续航力,这为其执行破交任务,以及往返的护航任务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不说别的,当时海龙级是唯一一种可以从帝国本土北部港口直接前往开普敦,并且在不补充燃油的情况下返回出发港口的战舰。这极大的提高了护航作战的效率,从而减少了对护航战舰的数量要求。从破交作战上来看,其高达九个月的持续作战时间赋予了其强大的远洋活动能力,当时海龙级也是唯一一种可以从帝国本土港口出发,前往东太平洋与东南太平洋执行破交任务的战舰。如果以开普敦为基地,海龙级则能在整个大西洋海域执行5到8个月的破交作战任务。如果以直布罗陀为基地,则能前出到北冰洋航线,打击从北美洲东部港口前往俄罗斯的海运航线。

其次就是其火力配制具有非常明显的“轻巡洋舰特征”。当时,海龙级也是唯一一种没有配备副炮的大型战舰,其130毫米口径的副炮只能算是速射炮。当然,这也与其主要任务有直接关系,必经在护航与破交作战中,300毫米舰炮与130毫米舰炮的搭配足以打垮任何一个对手了。如此一来,海龙级也成为了当时帝国海军大型战舰中,武备所占比重最小的战舰(其火炮加鱼雷,以及备用弹药所占重量仅满载排水量的百分之十三,远低于战列舰的百分之二十,也低于巡洋舰的百分之十七)。

然后就是其防护。虽然没有达到战列舰的防护水平,但是其装甲足以抵挡重巡洋舰八英寸主炮的轰击。另外,其水下防护能力达到了省级战列舰的水准。这主要是在执行破交与护航任务中,海龙级最有可能遭遇到的是敌人的护航战舰与破交战舰,而这两种战舰都有鱼雷配制,而且往往在遇到更强大的战舰时会选择以鱼雷为主战武器,因此海龙级非常重视水下防护能力,以及在被鱼雷击中之后的生存力。

最后就是其强大的指挥能力。战舰上总共配备了十二部电台,除了三部中波与长波电台之外,其他九部都是短波电台。如此一来,海龙级完全有能力充当舰队旗舰,能够同时指挥九艘战舰(或者九支编队)作战。也正是如此,海龙级在实战使用中,往往被陆战队调去充当旗舰,指挥陆战队的炮火支援战舰作战!

当然,海龙级最大的亮点还是其七十三年型300毫米主炮。

这绝不是老式无畏舰主炮的翻新版本。当时,帝国海军在得知美国的大型巡洋舰采用了十二英寸主炮(实际上最初准备用十英寸主炮,美国海军是在得知帝国海军也计划建造30000吨的大型巡洋舰之后,才将主炮口径提高到了十二英寸,由此可见双方战舰的针对性有多么明显)之后,立即要求正在研制的300毫米舰炮必须拥有更大的威力。当时,海军甚至要求新式舰炮的威力不低于老式350毫米舰炮!

也正是这个要求,让300毫米舰炮的研制工作一拖再拖。

当然,增强舰炮威力的办法并不少,比如采用更长的身管,提高炮弹的炮口速度。另外,还可以采用燃速更快的发射药,提高发射能量。也可以通过增大药室的方法来提高威力。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采用新式炮弹。

400毫米重型穿甲弹的威力已经得到了证实,而在破交作战,特别是在护航作战中,为了对付敌人逃跑的商船,或者为了保护己方的商船,交战距离都不会短到哪里去。另外,如果是近距离炮战,130毫米舰炮能够胜任大部分的任务。如此一来,新式舰炮的主要作战区间就不会太近,采用重型穿甲弹是必然趋势。

最终,在使用重型穿甲弹的情况下,七十三年型300毫米舰炮的威力还真超过了老式350毫米舰炮。在全装发射的情况下,使用重型穿甲弹的炮口初速为820米秒,最大射程380000米,在18000到27000米的距离上,可以击穿350毫米到250毫米厚的装甲,足以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战列舰打成筛子!毫无疑问,这样的威力,除了条约型战列舰,以及快速战列舰之外,能够对付当时世界上任何一种战舰!

当然,为了提高威力,七十三年型300毫米舰炮的寿命仅仅只有350枚(实战中远远不止,主要是对付商船时,使用的都是高爆弹或者半穿甲弹,即便对付敌人的普通战舰,也主要使用半穿甲弹,而且不会采用全装药的发射方式)。

显然,海龙级就是一种专门对付除战列舰之外的,敌人所有战舰与商船的大型战舰。

可以说,比起其“前辈”战列巡洋舰来说,海龙级在设计的时候就有明确的目的。其300毫米口径的主炮也难以使其成为主力舰。

正是这一点,让海龙级在战场上找到了准确的位置,并且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

只是,其高昂的造价让帝国海军有点吃不消,最终将其采购数量从八艘削减到了四艘。只是在战争爆发之后,大型巡洋舰的用途越来越广,其意义也越来越重要,所以帝国海军在海龙级开工建造之后,就提出了建造下一级大型巡洋舰的要求。

毫无疑问,海龙级的后继战舰必须要控制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