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洋霸主——鲨鱼级大型巡洋舰(2 / 2)

巨浪 闪烁 2906 字 6个月前

毫无疑问,即便再怎么降低性能,在采用了240毫米舰炮之后,其基本设计框架已经确定了,除非大幅度削减零备件的采购价格,不然降低成本只是一句空话,没有任何船厂能够满足海军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汪华华想出了一个让别人都想不到设计思路。

采用交联推进系统,从而将锅炉削减到四台,以此来大幅度降低采购价格。毕竟,战舰的动力在战舰的采购价格中占的比重非常大(海龙级的动力设备占到了总成本的百分之二十三)。如果能够减少四台锅炉,那么建造成本至少能够降低百分之八,加上减少指挥设备能够降低百分之十五,加上排水量,减少钢材用量之后,价格可以降低百分之二十四,以及新式主炮在批量建造后,可以让战舰的采购价格降低百分之七。综合一算,其采购价格能够降低百分之五十四,还超过了海军的要求。

当然,最终是不可能比超过海军的要求的,道理很简单,交联推进系统本身就很昂贵。

所谓的交联推进系统,就是采用蒸汽轮机带动螺旋桨的同时,用蒸汽轮机带动发电机,然后用发电机驱动连接在推进轴上的电动机,以推动战舰前进。当然,电力推进时,战舰只能以巡航速度航行,战斗时,仍然得使用变速齿轮箱。

如此一来,发电机与电动机的成本就得计算进去,因此带来的结构成本也得算进去。

当然,交联推进方式的设计思想是非常“前衞”的。

在使用电力推进的时候,战舰只需要让两台锅炉与两台蒸汽轮机运转,也就是说,只需要使用一半的动力设备,另外一半的动力设备可以以怠速运转,以延长动力设备的无故障使用周期。另外,这也能提高锅炉的热效率,从而达到减少燃油消耗的目的。最重要的是,电动机可以无级变速,使战舰在巡航状态下可以随意的改变航行速度。

好处多,缺点也很明显。

那就是电力推进技术在当时还不完善。即便美国海军在几艘战列舰上采用了电力推进技术,可是帝国海军一直没有做类似的尝试,因为帝国海军知道,电力推进技术需要攻克的难关太多了。

最关键的是,电力推进带来的成本问题是很难解决的。

如果仅仅在几艘战舰上使用电力推进技术,其研制费用平摊下来,将导致每艘战舰的成本居高不下。

这个问题,最终由海军出面解决。

在承诺第一批订购十二艘,并且保证只要第一批战舰的采购价格不超出海军要求的百分之二十,海军就将订购第二批十二艘。

显然,这已经不是“几艘”战舰了。

相关的设计工作很快就全面展开,大型舰用电动机与交联发电机的研制工作也顺利推进。

实际上,早在此之前,帝国海军就在搞电动推进技术,只是一直不成熟,将研制成果作为技术储备,而没有实际使用。毕竟,蒸汽轮机与变速齿轮箱用了几十年,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而且帝国在这方面一直领先其他国家,完全没有必要放弃自己的拿手强项,跟着美国搞电动推进技术,即便要搞,也只是做预先研究,而不是投入实际使用。

因为大部分细节设计都是照抄海龙级,所以设计工作的进度比海军预料的还要快。

在海龙级建成服役之前,江南造船厂就完成了所有的设计工作,相关重要设备的研制工作也陆续完成。

海军没有食言,随即就向六家大型造船厂下达了十二艘的订单,并且将这种新式大型巡洋舰命名为“鲨鱼”级。似乎,这个名字已经意味着,这种战舰将成为大洋上的杀手,成为那些商船的杀手!

其主要性能为:

标准排水量:20350吨,满载排水量:24750吨,最大排水量:29850吨;总长:234.7米,水线长度:227.8米,型宽:24.5米,吃水:9.2米;定员:1328人。

锅炉:4台七十三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七十三年型蒸汽轮机,功率:165000轴马力,发电机:4台七十二年型交联式发电机,功率:42兆瓦440伏,电动机:4台七十三年型交流电动机,功率:36兆瓦440伏;推进:4轴4浆;航速:36节16节(主机直接驱动电机驱动),续航力:23500海里16节,或8500海里28节。

主炮:9门七十三年型240毫米L55型舰炮(3×3),副炮:16门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舰炮(8×2);鱼雷:2具三联装鱼雷发射器(各备雷20条)。

主装甲带:120-200+50毫米,装甲甲板:80-140+80毫米,装甲隔舱:50毫米,炮塔:80-250毫米,炮座:250毫米,司令塔:120-250毫米。

显然,交联推进系统还带来了一个很明显的好处,那就是战舰上用电设备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以往,一般都是用交联方式安装几台小型发电机为战舰上的用电设备提供电力。现在,在设计的时候,就采用了输出功率超过了电动机消耗功率的发电机,从而一并解决了用电设备的电力需求问题。

当然,为了保险起见,鲨鱼级大型巡洋舰上还有一台300千瓦与一台200千瓦的,烧柴油的发电机,以便在主发电机受损的情况下为抽水机等设备提供电力。当然,在一般时候,这两台发电机是不会使用的,毕竟柴油的价格太昂贵了。

另外,在总体设计时,工程师为了控制住排水量,广泛的应用了“重点防护”的设计方法。可以说,鲨鱼级主要部位的防护都得到了加强,使其完全有能力应付重巡洋舰的威胁,而其配备的240毫米舰炮又能轻松干掉任何一艘重巡洋舰。另外,据后来的测试,240毫米穿甲弹对美国海军的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都有足够的威胁力。

当然,在总体性能上,鲨鱼级肯定比海龙级差了很大一截。

这本来就是海军的基本设计思路,按照海军的想法,一艘海龙级配三到六艘鲨鱼级,不管在任何海域,即便是遭遇了敌人的老式战列舰,都能够给予敌人致命的打击,更别说那些只有轻巡洋舰与驱逐舰保护的商船了。

最重要的,第一批鲨鱼级的采购价格仅仅比海军要求的超出了百分之十九点五。

显然,这是六大造船厂“协商”后的结果。据战后的调查,在建造第一批鲨鱼级大型巡洋舰的时候,六家造船厂都亏了本,而且损失在总造价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八之间。也就是说,六家造船厂都是贴钱在为海军建造战舰。

毫无疑问,民营造船厂是不会做亏本买卖的。

按照六家造船厂的核算,在建造工艺成熟之后,第二批战舰的建造成本将比第一批降低大概百分之二十。而帝国海军仍然按照第一批的价格下达订单,因此只要完成了两批战舰的建造,造船厂不但不会亏,还会赚上一笔。

海军也按照之前的承诺,在完成了第一批战舰的价格核算之后,下达了第二批订单。

如此一来,鲨鱼级大型巡洋舰足足建造了二十四艘之多。显然,这也正好体现出,鲨鱼级是巡洋舰,而不是价格高昂的主力舰。

从战术使用角度上看,除了参加支援陆战队的炮战之外,鲨鱼级的主要任务就是随同海龙号一同执行破交作战与护航作战行动。可以说,在整个大战期间,由这两种大型巡洋舰组成的破交舰队与护航舰队能够让任何一个敌人望而却步。

也正是这两种大型巡洋舰让帝国海军看到了破交作战的希望,更让帝国海军真正认识到了“有组织,有纪律,有规律”的破交作战行动在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美英两国也很快认识到了保护海上航线,打击敌人海上运输的重要性。

显然,当双方都认识到了破交作战的重要性之后,海军对大型巡洋舰的需求甚至超过了其他巡洋舰,这也使海军很快就提出了建造第三种,也就是性能更强大,战斗力更强的大型巡洋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