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身护卫——功臣级通用巡洋舰(2 / 2)

巨浪 闪烁 2216 字 6个月前

只是,海军对一些比较前衞的设计并不感冒。

比如,最初的设计中,威海造船厂准备为功臣级配备的是一百七十五毫米口径的主炮,并且采用了联动推进系统,安装了自动弹药补给输送装备等等。

同时,海军另外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设计却非常感兴趣。

比如,采用整体吊装的蒸汽轮机,新的弹药补给方案,油舱管道自动疏通系统等。这些都能有效的提高战舰的使用效率,降低后勤维护与保障的难度,提高其持续作战能力,以满足海军新的战术标准。

可以说,正是这些细致入微的设计让威海造船厂赢得了海军的青睐。

细节设计工作在七十二年(40年)十月份就完成了,随即帝国海军向威海造船厂单独订购了四艘,并且将其命名为“功臣”级通用巡洋舰。

其主要性能为:

标准排水量:12850吨,满载排水量15500吨,最大排水量:18450吨;总长:174.5米,水线长度:168.2米,型宽:19.4米,吃水:6.5米;定员:648人。

锅炉:8台七十三年型蒸汽锅炉,主机:4台七十年型蒸汽轮机,功率:140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37节,续航力:11000海里14节。

主炮:12门七十二年型150毫米L52型舰炮(4×3),副炮:12门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舰炮(6×2),鱼雷:2具五联装550毫米鱼雷发射器(各备雷20条)。

主装甲带:110-150+50毫米,装甲隔舱:75毫米,水平装甲:50-80+75毫米,炮塔:20-80-170毫米,炮座:150毫米,司令塔:75-170毫米。

表面上看,功臣级的火力甚至不如汉江级,比省会级差远了。防护方面,功臣级也不如省会级,只是速度略微快一点。可是,功臣级的排水量却接近了省会级,其建造价格也达到了省会级的百分之八十。

显然,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

功臣级采用了七十二年型150毫米舰炮,其射速比六十七年提高了百分之五十,因此功臣级的主炮火力密度实际上比省会级提高了五分之一,而不是比省会级弱。另外,12门130毫米速射炮足以满足所有作战要求,没有必要再增加过多的炮塔了。

装甲防护方面,功臣级采用的是全面重点防御,在关键部位的装甲丝毫不比省会级差。另外,在采用了开放式设计架构之后,功臣级能够在前线锚泊地由工程维修船(舰)更换受损的设备,而不需要返回造船厂,从而大大提高了该级战舰的出勤效率。

可以说,导致功臣级拥有接近省会级的排水量,武备数量却减少了一些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开放式设计架构带来的过多的舰体结构重量。另外,为了提高持续作战能力而增加的一些自给后勤保障设备也占了不少的重量。

功臣级是帝国海军第一种可以在前线锚泊地,或者简易港口进行维修,更换包括主炮炮塔,蒸汽轮机在内的重要设备的战舰。这样一来,受损战舰不需要航行上千,甚至上万海里返回帝国本土,在前线就能得到维护与修缮。当然,前提条件是,必须要有专业的工程维修舰船为其提供服务。

除了强大的自给维修能力之外,功臣级最大的亮点就是其自给后勤保障能力。

如果有快速战斗支援舰与综合补给舰,功臣级只需要四个小时就能完成燃油与弹药的全部补给作业;如果由普通军火船与油船提供补给,则需要八个小时。当时,其他巡洋舰在同等情况下需要的补给时间是功臣级的两倍以上!

按照帝国海军的测算,功臣级的使用效率比省会级高出了大概百分之二十五!

千万别小看这一点,这就意味着,四艘功臣级在战场上做出的贡献相当于五艘省会级,为此节约下来的费用(比如人员费用,燃油费用,战舰维护费用)可以让帝国海军采购更多的战舰,或者更多的物资。

当然,任何新概念诞生之后,都只有在实践之后才能得到肯定。

也正是如此,帝国海军第一批只订购了四艘。

随着战争越大越激烈,战前服役的巡洋舰,以及在战争初期建造的松花江级轻巡洋舰逐渐无法满足作战需求之后,帝国海军立即追加订购了十四艘。

随着第一批四艘功臣级服役,并且在战场上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帝国海军又相继订购了三批,使其总产量达到了惊人的六十艘。因此,功臣级也成为了帝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数量最多的巡洋舰!

因为从一开始就按照“通用标准”设计,所以功臣级大批量服役之后,其在战争中的表现极为活跃,成为了整个大战期间,帝国海军最优秀的巡洋舰之一,并且参加了除了战争初期之外的几乎所有海上作战行动。

战后,所有幸存的功臣级都被保留了下来,其中一部分在得到改进之后继续在帝国海军服役,另外十多艘则被出售给了同盟国。当时,很多弱小国家在购买了功臣级之后,都将其当作主力舰使用!

由此可见,功臣级是一种设计得极为成功的战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