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部分人来说,“友谊”号并不陌生,其前身就是日本海军的“武藏”号战列舰。
帝国海军陆战队攻占了长崎之后,首先就占领了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并且缴获了还在船台上建造的“武藏”号战列舰。当时,该舰的船体部分已经完工了百分之七十,并且安装了部分武备。
最初的时候,帝国海军曾经打算完成“武藏”号的建造工作。
当时,帝国海军需要更多的战列舰。
战争爆发之后,虽然海军增订了一批“皇帝”级乙型战列舰,并且随着四大造船厂新船台完工,造船能力也在直线上升,但是在第三阶段战略动员完成之前,战舰的建造周期都长达二年左右,加上各大造船厂一时之间难以招聘到足够多的熟练造船工人,所以“皇帝”级乙型战列舰的建造工作并不是很顺利。
当时,帝国海军面临的局势是比较严峻的。
战争初期,海军损失了大批老式战列舰(包括严重损伤,需要花很长时间修理的战列舰),即便“皇帝”级战列舰顺利服役,帝国海军舰队的规模都有减无增。另外,海军还需要两线作战,既要确保太平洋上的绝对优势,又要确保大西洋上的存在。如此一来,帝国海军急需更多的战列舰。
作为世界上第一种突破了五万吨限制的战列舰,“武藏”号是有一定潜力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帝国海军一度准备将其打造成一艘“超级战列舰”。
可是,在研究可行性方案的时候,海军意识到,“武藏”号只是一张好看的画饼,根本充不了饥。
首先,“武藏”号的舰体结构根本不算先进。
按照帝国海军工程师的评估,“武藏”号在64000吨的标准排水量,70000吨的满载排水量的情况下,竟然只装备了9门主炮,且速度仅有27节,防护性能也没有达到帝国海军的战术要求,只能“归功”于日本落后的战舰设计能力。
即便以七十三年(41年)时帝国海军的造船能力,在采用450毫米口径舰炮,只要求速度达到27节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在60000吨的舰体内安装9门主炮,且防护性能完全达到帝国海军的高要求。如果将排水量放宽到65000吨,则完全能够设计出安装12门450毫米口径主炮的超级战列舰。
糟糕的舰体设计不但限制了战舰的性能,还降低了战舰的生存能力。
当时,“武藏”号上用于提高生存能力的先进设计思想,与先进设备非常少。比如“皇帝”级就开始采用的弹药库三重防火门,在“武藏”号上根本没有,其采用的仍然是上次世界大战期间常用的防火门布置方式。
其次,“武藏”号用的材料严重不过关。
其装甲钢的质量糟糕到让帝国海军的工程师不敢相信。后来,帝国海军组织人员对被击沉的“大和”号进行了勘测,发现其厚达410毫米,且倾斜设置的主装甲带竟然没有能够挡住从一万米外打来的400毫米标准穿甲弹!在同等情况下,如果采用帝国制造的装甲钢,350毫米厚的装甲就足以挡住400毫米标准穿甲弹了。
另外,“武藏”号采用的460毫米主炮的性能也非常不理想。
在对其炮管进行测绘的时候,工程师发现,其同轴度误差竟然达到了帝国海军400毫米舰炮炮管的五倍,而且其炮膛也没有进行硬化处理。也就是说,在同等情况之下,日本海军的460毫米舰炮的精度比帝国海军的400毫米舰炮差了数倍。这也难怪“大和”号在与“皇帝”级战列舰抗衡时,竟然打不中万米内的对手了。
第三个问题就是动力系统难以兼容。
当时,负责为“大和”级生产动力设备的工厂还在日本军队的控制之中(在日本战败前,日军破坏了大部分生产设备),如果要完成“武藏”号的建造,就得采用帝国海军的动力设备。
按照150000轴马力的要求,帝国海军不是不能生产出这种功率的动力设备。比如“皇帝”级的动力设备输出功率就达到了140000轴马力,而“皇帝”级乙型的动力设备输出功率则达到161000轴马力。而且,“皇帝”级与“皇帝”级乙型都是在采用八台锅炉的情况下达到了这么大的输出功率,而“大和”级则采用了12台锅炉,才获得了150000轴马力的输出功率。
最大的问题就是,帝国海军的动力系统难以直接用到“武藏”号上。
战舰在设计的时候,首先就要围绕动力设备来进行舰体内舱室的布置。也就是说,完成设计的时候,动力舱的大小,位置等情况已经决定了。当时“武藏”号已经完成了相关的舰体建造工作,如果要采用帝国海军的动力设备,就要对舰体结构做大范围调整,特别是关系到动力设备的承重衍架的布置,管道的敷设等等,都要重头做起。如此一来,即便不考虑返工所需要的大量建造时间,仅设计改动的工作量就不比重新设计一种战列舰少多少。
最后就是后勤保障问题。
战舰是用来作战的,战斗中自然要消耗大量的作战物资。燃油、淡水等物资的问题还不大,可是配套弹药的问题就非常严重了。
“武藏”号采用的是460毫米,155毫米与100毫米三种口径的舰炮,需要单独为其建立弹药生产线,并且单独储备,单独运送等等。如果长期在前线作战,还要考虑为“武藏”号建造专门的弹药运输船。
一系列的工程下来,帝国海军自然会觉得不划算了。
当时,也有人提出,在“武藏”号上安装帝国海军的舰炮。
这个提议不是没有道理,却几乎没有可行性。副炮的问题还比较好解决,最大的问题就是,“武藏”号上根本安装不了帝国海军的400毫米舰炮。如果要采用“皇帝”级战列舰的炮塔,就得对舰体结构进行调整,这与更换动力设备遇到的问题完全一样。
综合这些因素,帝国海军最终放弃了建造“武藏”号的想法。
在帝国海军对“武藏”号失去了兴趣之后,陆战队却像拣到宝一样,决定接手“武藏”号,并且将其打造成陆战队最强大的战舰。
这裏不得不提到一点,即帝国的战舰建造管理方法。
即便在和平时期,帝国的所有造船厂都要接受海军的领导,只是在和平时期,造船厂的主要工作是建造商船,而不是为海军建造战舰。当帝国进入战争状态之后,帝国所有能够建造500吨以上船只的造船厂都被海军“收编”,并且接受海军的统一指挥。
这套制度本身没有问题,为了发挥帝国的战争潜力,进行军事化管制有绝对必要的。
问题是,需要战舰的不仅仅只有海军。
以往,陆战队需要的登陆舰,运输船都是由海军负责建造的。按照程序,陆战队首先要向海军提出申请,然后海军根据造舰安排给予回复,最后再给造船厂安排设计工作,设计完成之后,陆战队向造船厂下订单,并且支付建造经费。
看得出来,如果海军需要更多的战舰,就无法为陆战队提供足够多的舰艇。
问题就出在这个环节上。
战争期间,海军对战舰的需求几乎是无穷的,哪还能让陆战队“占到便宜”?
即便帝国海军一直很重视与陆战队的关系,会尽力确保登陆舰艇与陆战队专用运输船只的建造工作,可是却无法完全满足陆战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