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装悍将——樟宜级火力支援舰(2 / 2)

巨浪 闪烁 2529 字 6个月前

最终,陆战队不得不做出妥协,在保留了175毫米口径的情况下,采用舰炮标准,设计出射程在30公里以上的舰炮。

这次,陆战队与海军又走到了一起。

当时,帝国海军正在为轻巡洋舰的火力问题而犯愁。实战中,150毫米舰炮能够有效的对付敌人的驱逐舰,却难以压制住敌人的轻巡洋舰,如果遇到敌人的重巡洋舰,就更加没有办法了。

好几场海战都证明,帝国海军的轻巡洋舰在遭遇了敌人的重巡洋舰之后,往往得与敌人近身肉搏,才能发挥出150毫米舰炮的威力。在这种情况下,即便能够击败敌人,也会遭受惨重损失。

回到老路上,研制装备200毫米舰炮的重巡洋舰没有任何意义。

实战中,轻巡洋舰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战列舰,使战列舰免受敌人驱逐舰的威胁。200毫米舰炮对付驱逐舰的效率并不高,甚至不如150毫米舰炮。另外,在对付轻巡洋舰的时候,200毫米舰炮也不是很理想。

最重要的是,要为巡洋舰安装200毫米舰炮,其排水量至少得超过15000吨。

如果要使其具有相当的防御能力,其排水量必须提高到20000吨。在这种情况下,帝国海军完全没有必要建造重巡洋舰,直接拿“鲨鱼”级大型巡洋舰来充当舰队辅助战舰就行了。只是,大型巡洋舰的造价过于高昂,属于“损失不起”的战舰,海军没有任何理由让大型巡洋舰为战列舰护航。

如此一来,海军需要的是一种排水量在15000吨左右,火力强大的战舰。

显然,必须研制一种介于150毫米到240毫米之间的舰炮,来装备这种用于执行舰队作战任务的巡洋舰。

如果不是陆战队的参与,海军很有可能研制新式200毫米舰炮。

最后,海军与陆战队达成了一致意见,共同出资研制175毫米舰炮。

如此一来,海军的巡洋舰就能在保持15000吨排水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加强防护,提高其生存能力。显然,对海军来说,生存能力更强的巡洋舰,绝对要比装备过剩火力的巡洋舰更有吸引力。

显然,正是海军的积极参与,陆战队才解决了建造专业火力支援舰的两个主要难题。

相关的设计工作也迅速进入了快车道。

与作战舰艇不一样,因为火力支援舰不考虑舰队作战的性能要求,所以其火炮配制非常独特。

按照陆战队的要求,在20000吨的排水量之下,火力支援舰上必须有12门240毫米舰炮与18门175毫米舰炮具备同时向某一侧开火的能力。这样的话,火力支援舰的弹药投送能力才能达到五个陆战炮兵营的级别。

可以说,这个要求是工程师遇到的最大难题。

主炮的配制还比较简单,四座三联装炮塔就够了。可是副炮的配制却很麻烦,如果按照战舰的方式,在两舷配制副炮,该舰就得准备36门175毫米火炮,如果采用三联装炮塔,就得安装12座炮塔,而副炮一般用的是双联装炮塔,那就得有18座炮塔。这样一来,战舰两舷上就得各配备9座炮塔。

毫无疑问,在20000吨的舰体上,很难在一侧安装9座炮塔!

如果考虑到战舰稳定性,那么这种火力配制除了严重削弱其防护能力,降低其速度之外,还将导致舰体很不稳定,结果严重影响到炮击的精度。

另外,如果要提高火力支援舰的稳定性,必须采用小长宽比的舰体,如此一来,战舰的长度就要受到限制,从而难以配备足够多的炮塔。

最终,工程师决定将所有炮塔都部署在战舰的中轴线上。

因为陆战队只要求火力支援舰的速度超过20节,且续航力达到5000海里就足够了,其防护能力也只要求能够抵抗150毫米陆炮的轰击就行了,所以工程师在大量削减动力设备的同时,还减少了装甲,从而控制住了战舰的排水量。另外,火力支援舰并不承担舰队旗舰的任务,所以其指挥控制系统也能进量简化。

综合这些因素,工程师最终拿出的设计方案不但满足了陆战队的要求,还超过了陆战队的要求。

其四座三联装240毫米炮塔中,前后各一座,另外二座安装在舰体中部,其四座炮塔都安装在了首甲板上,以尽量降低中心。六座四联装175毫米炮塔则才用背负式的方式,分别在战舰的舰桥前方,烟囱后方与副舰桥后方各设置两座。这六座炮塔都安置在三号甲板上,以避免与附近的主炮炮塔冲突。

也就是说,工程师为其配制了12门240毫米舰炮与24门175毫米舰炮。

对于这一设计,陆战队相当满意。

在下达了第一批十二艘的采购订单之后,陆战队将其命名为“樟宜”级火力支援舰,且随后的所有战舰都用陆战队在海外的基地,或者驻扎有帝国陆战队的城市的名字命名。因此该级火力支援舰又被称为“陆战队基地”级。

其主要性能为:

标准排水量:20450吨,满载排水量:24750吨;总长:198.4米,水线长度:187.7米,型宽:28.1米,吃水:8.4米;定员:1452人。

锅炉:2台七十二年型燃油锅炉,主机:2台七十一年型蒸汽轮机,功率:55000轴马力,推进:2轴2浆;航速:21节,续航力:5500海里14节。

主炮:12门七十三年型240毫米L55型舰炮(4×3),副炮:24门七十四年型175毫米L55型舰炮(6×4)。

在第一批“樟宜”级建造完成之前,因为新的火力支援舰的设计工作还没有完成,所以陆战队采购了第二批十二艘,最终使得该级火力支援舰达到了二十四艘。

作为帝国海军陆战队建造的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火力支援舰,“樟宜”级在实战中的表现远远超过了之前那些由商船改造而成的同类战舰,其发挥的作用甚至比“友谊”号还要重大。

另外,实战也证明,240毫米与175毫米两种火炮的配制方案足以胜任任何战斗。

也正是如此,陆战队才会在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采购了24艘“樟宜”级火力支援舰。相对而言,这24艘火力支援舰的采购价格只相当于8艘“海龙”级大型巡洋舰,14艘“鲨鱼”级大型巡洋舰,或者20艘“省会”级轻巡洋舰,可是其在对地支援中所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前面那些战舰的总和!

当然,“樟宜”级也不是没有问题。

其最大的缺陷就是:不管是240毫米,还是175毫米舰炮的射程都不够远,当陆战队向内陆挺进的时候,就难以发挥支援作用了。

也正是如此,“樟宜”级的建造工作还没有开始,陆战队就着手准备设计下一级火力支援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