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战争已经打得很“火热”了,再过多的考虑成本,就只能得到性能不够好的舰船,从而制约海军舰队的战斗力。
只要海军放开了限制,设计上的问题就不算是问题了。
七十三年(41年)年底,相关的设计工作全部完成。
当时,四家可以承担快速战斗支援舰建造工作的造船厂已经完成了扩建工作,都拥有了四座大型船坞,能够同时建造四艘大型补给舰,因为每家造船厂正在建造二艘大型综合补给舰,所以海军下达了八艘的订单。
同时,海军将其命名为“秦”级,且每艘只给了番号,没有给名称,其番号从101到108。
其主要性能为:
空载排水量:23450吨,满载排水量:39750吨,总长:223.4米,水线长度:217.6米,型宽28.2米,空载吃水7.1米,满载吃水:9.4米;定员587人。
锅炉:4台七十二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七十二年型(船用)蒸汽轮机,功率:125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满载时28节,标准载重吨位时(半载货时为33000吨)30节,续航力:16000海里16节。
武备:4门六十七年型150毫米L52型舰炮。
满载时货物分配:弹药8500吨,淡水2000吨,食物750吨,零备件1250吨,其他:500吨。
从载货能力来看,“秦”级与“小节气”级相当,反而不如“大节气”级。
只是,衡量快速战斗支援舰的性能,不能仅仅只看其载货能力,毕竟快速战斗支援舰并不是普通的后勤保障舰艇,更不是商船。
当时,“秦”级开创了很多第一,而且这些开创都成为了后来的快速保障舰艇的标准。
比如,“秦”级首先采用了高速舰体,而不是以往的高速商船船体。仅此一项,就使其在远洋的航行能力得到了极大幅度的提高,使其具备了全海域活动能力。另外,该舰是第一种采用了自衞武备的后勤保障战舰。还有,“秦”级是第一种具有抢修受损战舰能力的后勤保障战舰。最后,该舰的物资输送能力是“节气”级的三倍,从而使补给时间大大缩短,减少了战舰暴露的时间,提高了舰队的作战效率。
这其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其采用了战舰的舰体。
从航行速度,续航力,以及后勤维护等方面来看,采用了战舰舰体之后,快速战斗支援舰成为了真正的战舰,同时大大缩小了帝国海军的后勤保障压力。不说别的,战舰的维修周期,特别是在高强度活动之后的维修周期比商船长得多,后勤保障压力也就小得多。另外,在恶劣海况下,战舰的适应能力也远远超过了商船。
另外,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如果不采用战舰的舰体,将很难达到30节的速度。
为此,“秦”级采用的是4轴4浆的推进方式,而不是以往保障类舰船一致采用的2轴2浆类推进方式。
如果从后续战舰的发展来看,“秦”级的最大贡献就是规范了快速战斗支援舰的设计,并且使其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战斗舰艇,成为了帝国海军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