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弹库——汉级快速战斗支援舰(2 / 2)

巨浪 闪烁 1298 字 6个月前

当然,要确保不被敌人干掉,还得有一个先决条件:提前发现敌人。

为此,台南造船厂的工程师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为快速战斗支援舰装备雷达,而且是两部雷达,以便其在经过有敌舰活动的海域时,能够始终有一部雷达处于工作状态,不间断的监视周围的海域。

只是,在采购的时候,考虑到成本问题,帝国海军并没有立即为其采购雷达,而是在后期改进的时候为其安装了雷达。

综合审定之后,帝国海军在七十四年(42年)四月份的时候下达了八艘的采购订单。按照以往的命名原则,海军将其命名为“汉”级,其番号为109到116。随后,在四家造船厂有更多的船坞之后,海军由先后下达了二批共24艘的订单,最终使得“汉”级的建造数量达到了32艘,使其成为了帝国海军建造数量最多的一级快速战斗支援舰。

其主要性能为:

空载排水量:19850吨,满载排水量:46550吨;总长:243.8米,水线长度:238.4米,型宽:28.7米,空载吃水:7.2米,满载吃水:9.8米;定员:624人。

锅炉:4台七十四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七十四年型蒸汽轮机,功率:175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满载时30节,半载时33节,空载时36节,续航力:16000海里16节。

武备:4门150毫米舰炮。

满载时货物分配:弹药14000吨,淡水:5000吨,食物1500吨,零备件:1500吨,其他:500吨。

很明显,“汉”级的栽货能力不但超过了“秦”级,还超过了“大节气”级。

另外,从货物分配上,还能看出,随着战争的发展,帝国海军提高了对弹药等战斗类货物的重视,降低了对食物等生活类货物的要求。换句话说,舰队官兵的生活待遇肯定降低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战争不是享乐,官兵出海是为了作战,而不是去旅行。另外,帝国海军官兵的待遇水准一直偏高,在战争时期适当降低一点,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汉”级的出现,也最终影响到了海军舰队的编制。

“大节气”级是按照同时为2艘战列舰,4艘轻巡洋舰与8艘驱逐舰提供补给的要求进行设计的。即便在大多数时候,战舰不会在打光了所有弹药之后才进行补给,可是以“大节气”级的载货能力,很难同时为一支拥有4艘战列舰的舰队提供弹药补给。如此一来,帝国海军要想为一支这种规模的舰队提供支持,往往得同时出动两艘“大节气”级,而两艘“大节气”级的载货能力又超过了为这种规模舰队补给的一般需要,存在着很大的浪费。

“汉”级的载货标准就是按照同时为4艘战列舰,8艘轻巡洋舰与12艘驱逐舰提供弹药补给的要求进行设计的。因此,只需要一艘“汉”级就能完成所有的补给需求。这样一来,在实际使用中,一艘“汉”级的效率几乎相当于二艘“大节气”级,或者相当于三艘“小节气”级与“秦”级。

正是如此,到七十五年(43年)的时候,随着“汉”级逐渐服役,帝国海军作战舰队的编制一般以4艘战列舰为核心,如果要参加更大规模的战斗,则以6艘,或者8艘战列舰为核心。如此一来,在第一套编制时,只需要动用1艘“汉”级,第二套编制时,则出动2艘“大节气”级,或者三艘“小节气”级,而在第三套编制的时候,则动用2艘“汉”级,或者4艘“小节气”级。

因为“汉”级的数量最多,所以到了战争中后期,“汉”级的应用也最广泛。

由此可见,虽然“汉”级快速战斗支援舰只是后勤保障舰艇,但是对帝国海军的战术产生了很多作战舰艇都难以企及的影响。

毫无疑问,“汉”级为帝国海军战胜敌人所立下的功劳,不在任何战舰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