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动力——夏级快速综合补给舰(2 / 2)

巨浪 闪烁 1280 字 6个月前

七月份,海军就下达了十二艘的订单,编号为:245到256。

其主要性能为:

空载排水量:23450吨,满载排水量:64850吨;总长:233.5米,型宽:32.3米,空载吃水:7.3米,满载吃水:9.9米;定员:755人。

锅炉:4台七十六年型燃油锅炉,主机:2台七十六年型蒸汽轮机,功率:168000轴马力,推进:2轴2浆;航速:24节,续航力:14000海里14节。

满载时货物分配:弹药:12000吨,燃油24000吨,淡水2500吨,食物500吨,零备件:1500吨,其他900吨。

为了尽量缩短设计时间,降低建造成本,南通造船厂的工程师想了很多办法。

首先是采用了“周”级的船体,并且按照吨位进行放大。其次是放弃了战舰的设计标准,尽量采用了民船的设计与建造标准。另外还放弃了独立发电机,电力供应仍然由主机提供。最后在舱室的设计上,尽量按照陆战队民用运输船的标准进行,并没有按照海军的标准,对储备弹药的舱室进行额外的加固与保护。

毫无疑问,“夏”级更像是一艘超大型民用运输船。

在其后勤保障能力方面,重点是弹药与油水补给,基本上放弃了对战舰提供战场维修的能力。毕竟,在伴随陆战队行动的时候,战舰基本上不会受到威胁,也很少在战斗中出现严重损伤。

另外,“夏”级的生存能力也有很大的问题。

当然,在其服役之后,海军并没有征用,而是让其一直伴随陆战队行动,从而使其避免参加过于激烈的作战行动。也正是如此,整个战争期间,“夏”级成为了唯一一种没有在战斗中战沉过的二类作战舰艇。当然,这也与战争后期,敌国海军力量降低,难以对帝国海军构成威胁有很大的关系。

可以看得出来,按照海军的标准,“夏”级根本算不上作战舰艇。

只是,在其为陆战队提供支援方面,其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当时,陆战队为每支火力支援舰队配备了二艘“夏”级,为每支登陆舰队提供了一艘“夏”级。在“夏”级的支持下,陆战队的火力支援舰队的作战效率提高了至少三分之一,从而使海军不用在登陆作战中提供过多的兵力。

战争末期,“夏”级还承担了一项极为特殊的任务:收容战俘。

战争结束前,至少有四艘“夏”级进行了改造,可以在陆战队建立前线战俘营,以及专门负责运送战俘的船只到达之前,负责收押战俘,从而使陆战队的前线作战部队不用为战俘过多的问题而发愁。

另外,在某些作战行动中,“夏”级还充当了二级后勤保障舰的作用。

当时,帝国海军在北大西洋上作战的舰队都有配套的后勤保障舰队。而这些后勤保障舰队里的后勤保障舰船往往会与距离最近的“夏”级会合,从“夏”级那里获得燃油与弹药,以便更迅速的返回舰队,为作战舰艇提供支持。

可以说,除了参加正面作战行动之外,“夏”级在战争期间几乎执行了所有的任务。

这也算得上是其能力全面的直接表现吧。

当然,作为由陆战队使用的舰船,战争结束之后,十二艘“夏”级中仅有四艘继续服役,其余八艘都陆续封存。随后,在几场局部战争中,“夏”级也频繁出动,成为了陆战队最为重要的后勤保障舰船。

因为帝国海军在战后仅保留了部分“周”级,并且让这些在二战期间建造的后勤保障舰船陆续退役,或者封存,所以一直服役到战后四十多年的“夏”级要比另外三种姊妹舰幸运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