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说,舰队为支援登陆作战提供的炮火打击分为了两大类,即以打击防御基础设施为主的前期炮火准备,以及以打击防御部队有生力量为主的直接炮火支援。这两大类炮火打击又根据不同的性质分成了一些小类,比如炮火遮断就属于直接炮火支援,而对港口、城市的炮火打击则归为前期炮火准备。
在所有的支援炮火战术中,第一批登陆部队上岸前的炮火打击最为特殊。
这一阶段的炮火打击持续时间非常短,一般在五分钟到半个小时之内,目的不是摧毁敌人的防御工事,也不是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而是打击敌人的斗志与士气,摧毁敌人的战斗信心。
此时,舰队的炮火打击强度将达到最大限度。
也就是说,舰队必须尽一切可能的向敌人的岸防阵地倾泻炮弹。很多时候,即便没有明确的目标,也要将炮弹打出去。反正,只要炮弹落到了敌人的岸防阵地上,就算完成了任务。至于有多大的实际效果,就不是舰队需要关心的了。
这一战术理论最初来自于陆战队的一次实战演习。
当时,担任“蓝方”(假想敌)的陆战队躲在地下防御工事内,经受了大概十五分钟的炮击。虽然没有官兵在演习中伤亡,但是演习结束之后,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官兵出现了不正常的反应,很多官兵甚至连续几个月失眠。
这一现象立即引起了陆战队的高度重视。
随后,陆战队请来了一批心理学专家,对出现问题的陆战队官兵进行逐个诊断。而心理学专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战争综合症。
当时用地并不是这个名词,但是大概意思相差不大。即大多数官兵表现出来的心理疾病症状。都是在经受炮火轰击的时候产生的。
心理学专家地调查报告引起了陆战队高层的重视。
随后,陆战队的几名将领提出,在登陆作战前,用密集地炮火轰击敌人的防御阵地。能够使敌人在短期内出现功能性休克的症状,从而使敌人在短期内丧失战斗力,或者使敌人的战斗力降低。
随后。在镇压海外领地地战斗中,这一理论被陆战队证实。
战争爆发后,陆战队就提出了“窒息性炮火打击”的概念,问题是之前一直没有机会加以应用。
直到余辉宏指挥陆战队在九十九里滨登陆。才第一次采用了这种战术。
效果非常显着,陆战队上岸之后。躲在防御工事内地日军官兵甚至没有做出任何反映。后来据一些被俘的日军官兵交代,在炮火打击过后,他们都失去了活动能力,直到陆战队官兵冲进防御工事,他们都没有恢复行动能力!
其实,就算没有九十九里滨那边的战例。陆少丰也会让舰队提供“窒息性炮火打击”。
因为,当初提出该战术的陆战队将领中就有陆少丰,反而没有余辉宏。
在登陆艇朝海滩冲去的时候,两支分舰队的七艘主力舰,十艘巡洋舰,三十多艘驱逐舰同时向日军岸防阵地开火,而且都是以最大地射速开火。
那场面可想而知!
转眼之间。登陆场附近的海滩那就成为了烈焰与硝烟的海洋。成为了正在喷发的火山口。即便大部分炮击都没有明确的目标,但是成千上万的炮弹如同密集的雨点般不断落下。大地在颤抖。大地在呻|吟,躲藏在防御工事内地日军也在颤抖,也在呻|吟。
白佑彬没有身临其境,但是他能够体会到此时日本守备部队官兵地感受。
即便躲在最坚固的防御工事内地军人,此时此刻都会从内心感到恐惧。那不是死亡的恐惧,而是死神敲门的恐惧。每次猛烈的爆炸声就如同死神的敲门声,而躲在“门板”后面的人根本不知道还能活多久。
任何祈祷,任何挣扎都显得那么的渺茫,显得那么的无助。在无法抗拒的力量面前,任何人都贤德那么的渺小,显得那么的脆弱。
别说身处其中的日军官兵,就连“果敢”号上的于右任等人都惊讶的张大了嘴,不敢相信的看着十多公裡外的海滩。
“会不会引发海啸,或者地震?”
“怎么可能引发海啸,只是地震就不敢保证了。”肖定邦似乎很有学问一样,“听说,日本是世界上地震最频繁的国家,这么轰下去,还真有可能引发地震。”
“会不会发生火山喷发?”
“火山?这附近哪有火山?”肖定邦看了眼闵瑞生,“富士山离这远着呢,就算喷发,也与我们没有多大的关系吧。”
炮击还在继续,好像炮弹不值钱,好像炮管永远打不坏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