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心存不满(1 / 2)

巨浪 闪烁 1639 字 8个月前

斯普鲁恩斯不大乐意听从英国人的指挥。坎宁安也不太乐意与美国人合作。

如同帝国与德国的国家利益存在着差别与矛盾一样。作为协约国集团头号强国的美国与老牌强国的英国在重大的国家利益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作为英国海军的高级将领。在绝大部分英国人都将获的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的时候。坎宁安却并不是很乐观。他甚至认为美国是一个不太可靠的朋友。在坎宁安的眼里。美国参加战争是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同样的。为了自身的利益。美国随时可能背叛盟友。

战争爆发之后。坎宁安等英国军队的高级将领就知道美国是一个很不可靠的盟友。

当时。美国没有积极参战。而是利用英国、日本、俄罗斯等盟国来削弱同盟国的军事力量。为自身争取到准备时间。就让协约国集团的很多成员国心存不满。作为对比。明帝国在战争爆发之后就全力以赴。不但在三条战线上承担起了主要的战争义务。还无条件的向同盟国集团的其他成员国提供战略援助。并且积极游说摇摆不定的中立国。为同盟国集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相反。美国首先考虑的却是自身利益。

虽然美国总统很快就说服国会两大党派的议员。通过了《租借法案》等能够为协约国集团提供战争援助的法案。从而让美国迅速成为了协约国集团的战略大后方。大量战略物资与武器装备源源不断的输往其他国家。但是美国置身于战争之外的行为仍然遭到了包括英国在内的众多协约国集团成员国的非议。

随后。日本战败。协约国集团内部对美国的不满已经变成了不安。

当时。不但意大利倒向了同盟国集团。就连西班牙也开始动摇了。英国国内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有部分英国人认为不值的为美国做挡箭牌。英国应该立即退出战争。与明帝国议和。避免让英国成为第二个日本。并且在议和中为英国争取到有利的谈判条件。以最大限度的确保英国的国家利益。

虽然在美国积极参战。法国迅速战败之后。英国国内的反战呼声偃旗息鼓。让绝大部分英国人将希望寄托到了美国的身上。但是美国在参战之前的表现。已经让坎宁安这些拥有长远目光的英国高级将领认识到。美国并不能改变英国的命运。甚至有可能将英国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问题是。坎宁安是军人。不是政客。

当时。大部分英国军队的高级将领都认为不应该与明帝国敌对。而应该像当初对付西班牙帝国时一样。依附在明帝国的战车之上。利用明帝国的支援压制在欧洲大陆上如日中天的德国。以确保英国在欧洲的区的制海权。并且确保英国的海外利益。

要知道。当初英国正是借助明帝国全力打击西班牙帝国的机会。成为了欧洲霸主。

更重要的是。英国的头号敌人一直不是远在地球另外一边的明帝国。最初的时候是西班牙帝国。随后是荷兰。然后是拿破伦统治下的法国。现在是德国。以英国的国力。根本不可能与明帝国争夺世界霸权。最多成为欧洲霸主。在此情况下。与明帝国合作。借助明帝国的帮助打击德国。削弱德国。然后暗中支持法国与俄罗斯。在欧洲大陆搞“均衡政策”。才是英国的基本国策。

在此情况下。英国可以败给仅仅垂涎欧洲的庞大市场,想在欧洲获的商业利益的明帝国。却不能败给一心想统一欧洲,或者说统治整个欧洲的德国。

只是。将领的远见卓识对政府的影响并不大。

作为军人。坎宁安只能在战场上为国家。为民族卖命。而不能在唐宁街十号。或者下议院發表自己的观点。

可是。随着一件又一件让他感到绝望的事情发生。坎宁安已经不对美国抱任何希望了。

让菲利普斯率领Z舰队前往太平洋。就是为美国火中取栗。最终。明帝国被迫分兵前往南大西洋拦截Z舰队。削弱了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投入。在Z舰队全军覆没的情况下。美国坐收渔翁之利。不但借此机会完成了参战前的所有准备工作。还利用明帝国海军在太平洋上的兵力减弱的机会。偷袭了明帝国海军。

“巴拿马湾海战”。美国舰队先行一步。安全进入太平洋。结果却将危险留给了欧洲联合舰队。最终导致欧洲联合舰队全军覆没。只是。命运并不仅仅捉弄了欧洲人。还捉弄了美国。在随后的“夏威夷岛海战”中。美国海军也没有尝到甜头。反而蒙受了惨痛的损失。败在了明帝国海军第一舰队的手上。

接下来。在“马克萨斯群岛海战”中。英国太平洋舰队遭到重创。二艘战列巡洋舰被击沉。美国海军第32舰队却没有损失一艘主力舰。虽然在这场海战中。美军指挥官并没有拿英国舰队当挡箭牌。但是派遣舰队去太平洋。已经削弱了英国海军在北大西洋上的兵力。从而为明帝国海军出兵北大西洋创造了机会。从中得到好处的仍然是美国。至少现在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比一年前轻了许多。

这些惨痛的教训都让坎宁安相信。美国一直在利用英国。

从根本上讲。美国向英国提供战略援助。也只是希望英国坚持下去。让美国避免在两条战线上作战。如果美国海军被迫承担起北大西洋的作战任务。那么美国海军将在太平洋上迅速战败。最终输掉这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