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登陆新喀里多尼亚的战斗并没有如期打响。主要就是。第21舰队很有可能进入太平洋。在此情况下。必须放缓西南太平洋上的进攻速度。避免遭到美军的突然反击。从而使进攻行动遭遇失败。
当时。第一舰队没有南下。也成为了延迟进攻新喀里多尼亚的主要原因。
可以说。白佑彬能否在北大西洋上干掉第21舰队。将直接决定陆战第七军能否按照计划进攻新喀里多尼亚。
直到八月下旬。海军情报局才陆续收到消息。美军第21舰队不会进入太平洋。
到此。海军总参谋部才将之前一直在西太平洋上活动的第11舰队调入西南太平洋。由其负责为陆战第五军提供掩护与支援。第三舰队则转战珊瑚海。为陆战第七军进攻新喀里多尼亚提供支持。九月三日。陆战第五军的先头部队在新喀里多尼亚岛西南波亚与布拉伊之间上岸。
登陆战打得异常艰苦。
新喀里多尼亚周围的环境对登陆一方并没有多少好处可言。其近岸海域几乎全是浅滩。支援战舰很难靠近。登陆舰也必须在离岸大概十五海里处放下登陆艇。无法靠近海岸。更重要的是。所有作战物资都只能通过小艇。或者平底船送上岸。运输船只无法直接靠岸卸下货物。
仅仅为了占领滩头阵地。陆战队就花了八天地时间。
这恐怕是陆少丰怎么也没有想到的。也许最值得庆幸的是。陆战第七军得到了火力支援舰队的全力支持。以“友谊”号为首的十多艘火力支援舰在战斗中发挥出了难以想象地重大作用。如果没有这些战舰。以及其配备的射程达到数十公里的大炮。恐怕陆战队在上岸的第二天就被美军地反击部队赶下海了。
六日。郑恩博与哈尔西打干了一场。
郑恩博出动了包括第31舰队、第32舰队与第33舰队在内的。拥有八艘快速战列舰,六艘老式战列舰的强大舰队。哈尔西也出动了四艘快速战列舰。六艘老式战列舰。另外还有四艘英国海军的“复雠”级战列舰参战。
这是战争爆发以来。西南太平洋上规模最大。打得最激烈的一场海战。
只是。交战双方仍然小心翼翼。都不是很主动。也没有采取过于极端地战术。
结果可想而知。在舰队总体实力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哈尔西最多只是为守衞新喀里多尼亚地美军地面部队争取到了喘息的机会。而不可能从郑恩博的手里夺走制海权。甚至没有威胁到舰船密集的登陆场。
战斗结束的时候。郑恩博指挥的第三舰队损失了二艘老式战列舰。有五艘快速战列舰受创。其中三艘的情况比较严重。哈尔西指挥地美军第三舰队损失了一艘老式战列舰。另外有三艘老式战列舰遭到重创,三艘快速战列舰遭到重创。蒂里特指挥的英国太平洋舰队的四艘“复雠”级战列舰全部遭到重创。如果不是蒂里特在最后关头果断撤退。郑恩博又担心遭到哈尔西的攻击。恐怕四艘“复雠”级战列舰都会战沉。
此后。郑恩博指挥的第三舰队就牢牢的掌握了制海权。
虽然在接下来的十多天里。哈尔西派出了以巡洋舰为主的舰队去骚扰陆战队的登陆场。袭击向前线运送物资与增援部队的运输船队。但是都没有取得明显地战果。反而损失了十多艘战舰。
九月十日。陆军参战部队到达了前线。
在陆战队巩固了登陆场之后。二个陆军作战师立即上岸。随后。陆少丰派出了工程部队。并且调来了三艘工程船。要求工程兵必须尽快开辟出一条可以供运输船队到达海岸地航道。
因为新喀里多尼亚岛的地形非常复杂。又西北向东南方向呈长条形。美军又重重设防。所以陆军与陆战队地进攻打得并不是很顺利。
直到白佑彬到达狮城的时候。陆战队才攻占了布拉伊镇。
等到白佑彬回到舟山的时候。陆战队还在布拉伊镇南面大概二十公里处与美军激战。
以陆战队的推进速度。如果不出现意外情况。即便到了年底。也不见得能够打到努美阿。当然。最为关键的还是看海军能否控制住制海权。如果能够封锁从澳洲大陆到努美阿的航线。陆战队的进攻就将顺利得多。
与陆少丰的遭遇完全相反。在陆战第七军出拳之后。余辉宏那边的进展就顺利得多了。
随着美军退守新喀里多尼亚。陆战第五军在十月一日就占领了埃法特岛上的维拉港。随即就开始扫荡散布在岛屿上的美军残余部队。
按照海军总参谋部的规划。随着埃法特岛上的战斗结束。维拉港将成为进攻新喀里多尼亚的前进基地。同时陆战第五军将转入其他战场。
现在的问题是。到底是用陆战第五军去加强新喀里多尼亚的进攻。还是开辟新的战场?
很快。这也成为了白佑彬必须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