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二万一千米在复合穿甲弹的正常射程范围之内,所以穿甲弹的弹道末端并不是十分陡峭(后来测试发现,复合穿甲弹要在射程超过二万七千米的情况下,弹道末端才会变得非常陡峭),与水平面的夹角在三十度以下。虽然炮塔顶部装甲的厚度只有二百二十五毫米,但是对于穿甲弹来说,其起到的防护作用超过了四百五十毫米厚的垂直装甲。
在同等情况下,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只能穿透大概四百四十毫米的垂直装甲,而美军装备的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弹也只能穿透大概为四百二十毫米。由此可见,复合穿甲弹的穿甲能力明显在重型穿甲弹之上。如果能够改进弹体结构,使其末端弹道更加陡峭,那么复合穿甲弹的穿甲能力还将提高不少。
被干掉了一座炮塔之后,“内布拉斯加”号的火力顿时弱了许多。
连续三轮齐射,“内布拉斯加”号都没有能够收到战果。
“太宗”号则是越大越猛。在第十七轮齐射的时候,又击中了对手一次。
这次的命中点在“内布拉斯加”号C炮塔后方,穿甲弹仍然击穿了该舰地水平装甲,并且炸起了很多甲板碎片,但是没有能够对舰体造成更严重的损伤。据后来了解,这枚穿甲弹在进入舰体后并没有发生爆炸,当时了望员看到的只是穿甲弹在砸中甲板之后弹起的碎片,而不是爆炸后产生的碎片。
因为命中点就在舵舱与C炮塔弹药舱之间。穿甲弹最终停在了三号推进轴上面大概二层甲板处,所以只要引信正常工作,穿甲弹发生爆炸,“内布拉斯加”号必然遭受重创,甚至会因此损失一半的推进能力。可惜的是,穿甲弹没有能够发生爆炸。
直到八点三十一分,“内布拉斯加”号才收到了第二个战果。
十六英寸穿甲弹击中了“太宗”号舰体右侧,二根烟囱之间的部位。在连续穿透了露天甲板与水平装甲。以及三道舱室隔板之后,最终在舰体左侧地三号副炮炮塔下方发生爆炸。结果,不但三号副炮炮塔被炸飞,舰体左侧还被炸出了一个直径三米左右的窟窿。而且爆炸点在水线以下,最终导致左侧的五个舱室被海水淹没。
由此可见。“皇帝”级战列舰的综合生存能力确实不怎么样。
虽然这枚穿甲弹没有能够使“太宗”号的动力设备遭受重创。但是五座舱室进水,使舰体增重至少一千吨。而且迫使舰长不得不下令向舰体右侧的三个舱室注水六百吨以保持舰体的横向平衡。
如果换成“省”级战列舰,恐怕结果就不会这么糟糕了。
三分钟后。“太宗”号收获了第五个战果。
穿甲弹击中了“内布拉斯加”号舰桥的顶部,炸掉了架设火控雷达地桅杆。以及位于舰桥最上层的火力指挥中心。
虽然这枚穿甲弹没有能够对“内布拉斯加”号造成致命打击,但是却一举摧毁了其最重要的火控设备与火力指挥中心,使其仅有的二座主炮炮塔只能依靠自带地光学瞄准设备来瞄准目标。
可以说,这枚穿甲弹对二艘战舰的决斗产生了非常重大地影响。在接下来地十五分钟之内,“太宗”号基本上每二轮齐射就能击中对手一次,而“内布拉斯加”号在仅有六门主炮,且无法精确瞄准的情况下,需要用六到八轮齐射才能打中“太宗”号一次。
打到八点五十分地时候,“太宗”号已经收获了九个战果。
后面四次命中都在“内布拉斯加”号的舰体上,而且其中二枚穿甲弹在舰体水线以下部位爆炸,导致舰体左侧近四分之一地舱室被海水淹没。另外二枚穿甲弹则炸掉了“内布拉斯加”号左侧的二座副炮炮塔,并且导致后烟囱受损,排烟受到限制,使有毒地烟雾倒灌入舰体,最终使得大批损管人员无法及时到达舰体受损的部位,耽搁了损管救援的时间,使舰体的损伤进一步加重。
在此期间,“太宗”号只挨了一枚穿甲弹。
可是这枚再次打在了舰体上,并且穿透了水平甲板,最终在舰体右侧,丙炮塔附近爆炸的穿甲弹也让“太宗”号吃足了苦头。在连续三个舱室被海水淹没之后,舰长不得不下令向舰体左侧的一个舱室内注水,以免舰体右倾。另外,丙炮塔内的炮手也出现了伤亡,结果导致该炮塔不得不更换炮手,错过了两轮齐射。
从双方旗舰交手的情况就能看出,“太宗”号的火力更为犀利,可是却不太经打。“内布拉斯加”号的火力相对较弱,可是舰体结实,抗得住沉重的打击。
显然,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决斗,结果对双方都不会好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