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惨遭重击(2 / 2)

巨浪 闪烁 1635 字 8个月前

美军驱逐舰大概在七千米的距离上发射了鱼雷。对于航速六十节的鱼雷来说。大概需要二百三十秒才能跑完这段距离。而在此期间。对航速已经达到了十八节。且还在继续加速前进的战列舰来说。足以航行二千多米。因此。美军驱逐舰在设定相邻两条鱼雷的航线夹角时。会使其在七千米外的间隔距离为二百米到二百五十米之间。显然。这差不多就是一艘“省”级战列舰的长度。

只要舰长把握好转向的时间。在鱼雷射到地时候。“松江府”号完全能够转过九十度。从而将舰尾对准鱼雷来袭的方向。这样一来。战舰暴露在鱼雷面前的水线长度仅三十多米。为舰长的七分之一而已。因此。中雷的概率也为之前的七分之一。如果战舰不转向。战舰将有百分之百的可能被一条鱼雷击中。而战舰转向之后。就只有百分之一十四都机会被鱼雷击中。

结果。“松江府”号上的官兵都是虚惊一场。

可是。“辽省”号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当时。射向“辽省”号地鱼雷多达二十七条(仅有一艘驱逐舰上一具鱼雷发射器出了故障。有三条鱼雷没有发射出去)。虽然参加攻击的三艘驱逐舰的舰长并没有相互沟通。都是各自设定鱼雷的航向与航向夹角。但是这并没有任何影响。在与“松江府”号差不多地情况下。“广州”号就算顺利完成了转向。其中雷概率也是“松江府”号的二点七倍。既达到了百分之三十九。

显然。这已经不是很小的概率了。

更要命的是。就在“松江府”号准备转向的时候。连续三枚十六英寸穿甲弹击中了“辽省”号。且其中一枚就落在了航海舰桥下方地左侧装甲上。虽然在航海舰桥内指挥战舰的舰长与大副都没有阵亡。只受了点撞伤。但是当二副在后舰桥内接替指挥战舰时。已经错过了转向地最佳时机。

别说经验丰富的舰长。肖定邦都看了出来。“辽省”号肯定要遭殃。

就在一条重型鱼雷从“松江府”号左侧大概二十米外的海面下穿过的时候。“辽省”号的舰尾左侧被第一条鱼雷击中。随即又有二条鱼雷集中了该舰的左舷。命中点分别距离舰首三十米与七十五米。

因为鱼雷在攻击战列舰的时候。航行深度一般都会设定在七米。至少也会设定在五米以下。所以鱼雷在击中战舰。发生爆炸之后。并不会像穿甲弹那样产生明亮地火光。爆炸声也要沉闷得多。可是有一点是不容否定的。鱼雷的破坏力远超过了任何一种穿甲弹。这不但是因为鱼雷装填的炸药更多。还因为鱼雷攻击的是水面以下的舰体。且海水的密度是空气的千倍以上。且几乎不可压缩。能够最大限度的传导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从而对舰体造成更加致命地损伤。

连续被三条重型鱼雷命中。如果换成其他型号地战列舰。恐怕立即就会沉没。

不得不承认。“省”级战列舰在水下防护方面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只是其设计地防鱼雷能力仅为四百五十公斤TNT炸药。而美军新式重型鱼雷的装药量达到了一千五百磅。也就是大概六百八十公斤。

再好的防鱼雷结构也不可能使战舰在遭到鱼雷攻击之后安然无恙。只是为战舰上的官兵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要么是弃舰逃生的时间。要么是拯救战舰的时间。

显然。“辽省”号的指挥官选择了后者。

在舰体开始左倾之后。代替指挥的二副就立即下令向右舷中部的二个隔舱注水。以保持战舰的横向平衡。同时。至少有六支损管队冲向了战舰左侧的受损区域。

要想拯救这艘战舰。就得在尽量短的时间之内阻止损伤蔓延。

不说别的。能否及时修复受损区域附近其他舱室的水密门。阻止海水灌入未受损的舱室。就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如果不能在前十五分钟之内采取行动。损伤就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

也就在这个时候。第31舰队突然从“辽省”号南面大概七海里处冲了出来。而且朝着美军第51舰队所在的方向直奔而去。

不明就里的,还以为郑恩博在舍命救助“辽省”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