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德意舰队来说。欠缺的不仅仅是先进的战舰与强大的实力。
比如。德意战列舰上使用的雷达在各项性能方面都远远比不上帝国海军的雷达。另外德意两国在情报方面也有所欠缺。
虽然德国是最早研制的国家。德国海军也早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就为其主舰配备了雷达。当时“沙恩霍斯特”号与“格奈森瑙”号还利用雷达所带来的优势。在北海战场上重创了英国海军的“声望”号战列舰。但是德国在雷达研究方面的投入不多。且对雷达的认识并不深刻。
可以说。导致德国雷达技术落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战场环境。
北大西洋常年风急浪高。海况极为恶劣。而早期的雷达很不稳定。非常容易出故障。难以在海上维修。相对而言。太平洋上的气候条件就要好多。更有利于雷达的使用与维护。结果。德国海军认为雷达只是看更远的“了望员”。而没有将雷达的重要性提升到火力控制系统核心技术的地位。
要想依靠引进来获得先进技术。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件不靠谱的事。
随着雷达在战争。特别是海战中大规模使用。且作用日益突出。德国也从帝国引进了好几种雷达。并且针对北大西洋上的独特环境进行了改进。可是。从防止技术泄密出发。帝国出售给德国的雷达基本上都是“淘汰产品”。比如。帝国海军已经备了第六代搜索雷达与第五代火控雷达。并且针对不同大小的战舰研制了不同型号的雷达。而帝国在七十六年(44年)年底出售给德国的只是第四代搜索雷达与第二代火控雷达。其性能早已落后。根本无法适应战场环境。
因为雷达方面的欠缺。所以到现在。德国战列舰的远程交战能力都不怎么样。“德意志”级战列舰上仍然保留了完备的光学测量与瞄准仪器(从“省”级乙型战列舰开始。其副光学测距仪就被取消了。只保留了一部光学测距仪。以及三部光学瞄准仪)。不得不承认。德国在光学设备方面的技术确实领先于其他国家。其生产的光学测距仪与光学瞄准仪的精确程度比帝国的同类产品高出了一个数量级。问题是。在远距离炮战。以及夜间战斗中。光学测距仪几乎没有发挥作用的机会。
也许正是因为雷达方面的问题。德国海军并没有为“德意志”级战列舰引进七十二年型四百毫米舰炮。而是使用了威力明显差了一个级别。远程交战能力更是差了很多的六十七年型舰炮。
情报方面的问题也相当突出。
战争爆发之后。德国本土就遭到了英国海军的全面封锁。其对外通道几乎彻底断绝。导致很多德国外交人员都只能借道土耳其。或者意大利出海。
随后。同盟国集团进行了战区划分。德国的主战场就在欧洲大陆上。
数年下来。德国一直高度重视英国法国西班牙与俄罗斯的举动。其在英国的情报网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是。德国在美国的情报网并不完善。很多时候甚至需要依靠帝国提供的相关情报。
美国参战之后。立即驱逐了德国的驻美外交人员。并且在其德裔聚居区事实了严格的军事管制。导致几个德国情报部门花费了几十年才建立起来的情报网全军覆没。上百名谍报人员从此销声匿迹。而此时。帝国则利用日本战败。大量日本人流亡到美国的机会。向美国派出了大量情报人员。建立了数个关系广泛的情报网。另外。加上战前建立的情报网。整个战争期间。几乎一直由帝国的情报部门在负责收集美国的重要情报。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德意舰队除了规模庞大之外。确实没有值骄傲的地方。
可以想象。当这支从来没有离开过“家门”的舰队在经历了二次停靠补给。千里迢迢的赶赴北大西洋西部战场之后。等待着它的绝对不是辉煌的胜利。而是一场灾难。一场灭顶之灾。
最严重的是。一直以睿智见称的斯佩上将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在他看来。英国战败之后。美国已成强弩之末。美国海军也已奄奄一息。胜利指日可待。兴奋战胜了理智。冲动掩盖了危险。
入夜之后。德意舰队里就只有二部搜索雷达在运转。其他雷达全都处于关机状态。
这是斯佩犯的第一个错误。在他看来。只要有雷达在运转。就能监视周围数十海里范围内的一切情况。不给敌人可趁之机。可他却忘了一点。电子干扰早已在战争中的到了广泛应用。而且二部雷达监视的范围不足以覆盖所有危险方向。
斯佩犯的第二个错误是将前出的侦察舰召了回来。
按照计划。舰队将在夜间十二点左右。在百慕大群岛以东大概五百海里处与帝国海军第四舰队会合。而八点过的时候。前出的侦察舰已经到达了指定会合海域。并没有发现第四舰队。也没有发现敌情。结果斯佩在九点前就让侦察舰赶了回来。而不是让其继续执行前进侦察任务。
显然。斯佩认为。在即将与第四舰队会合的情况下。根本不需要提高警惕。
斯佩犯的第三个错误是没有提高舰队的战备级别。
虽然德国海军并不是“远洋海军”。其军规体制并不完善。但是按照帝国海军的作战条令。舰队在越过了大西洋中线之后。就得进入战备状态。所有官兵都的做好随时与敌人交战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