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蚁穴之患(2 / 2)

巨浪 闪烁 1576 字 6个月前

另外。“俾斯麦”号是作为“近海战列舰”设计的。虽然其适航性能比“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好的多。但是其高速航行能力并不是很出色。在高速航行时出现埋首现象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米切尔知道对手的燃油所剩无几。恐怕会选择主动撤退吧。

当然。这个假设并不成立。

打到第三轮齐射的时候。“俾斯麦”号就挨了第四枚穿甲弹。

炮弹落在了B炮塔炮座上。并且轻而易举的打穿了装甲。万幸的是。包裹在弹药舱外面的装甲盒挡住了穿甲弹。不然这枚穿甲弹就足以让“俾斯麦”号彻底完蛋了。

一点三十七分。“俾斯麦”号再次中弹。

炮弹从战列舰舰桥的顶部擦过。随后又越过了烟囱。打断了后杆。最终落在了C炮塔的头顶上。可以说。这条弹道简直太神奇。在击中C炮塔顶部装甲之后。最终炮塔内部发生爆炸。彻底的摧毁了C炮塔。

不幸中的万幸是。当时C炮塔还无法瞄准美军战舰。炮塔内没有储备炮弹与发射药包。也就没有造成更大的破坏。

仅仅一分钟后。第六枚穿甲弹落在了“俾斯麦”号上。

弹着点与第四枚穿甲弹几乎相同。这次。“俾斯麦”号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保护弹药舱的装甲盒只属于强化装甲。其厚度根本不可能挡住十六英寸穿甲弹。也不足以让穿甲弹直接贯穿。

结果是灾难性的。在猛烈的爆炸之后。“俾斯麦”号迅速左转。离开了原来的航道。

当时。“俾斯麦”号并没有立即发生二次爆炸。大概是通往储备发射药包的舱室的防火门起了作用。而穿甲弹爆炸之后。很难直接引爆没有安装引信的炮弹。大概是十多分钟后。“俾斯麦”号的B炮塔弹药舱才发生了猛烈的爆炸。

因为炮塔内的官兵全部阵亡。参加损管的官兵也全部阵亡。所以这次爆炸的原因当时根本没有人知道。直到数十年后。一支德国的考察队在大西洋的海底找到了“俾斯麦”号的残骸。对其进行了彻底的考察之后。才初步确定了爆炸的原因。

竟然是损管队员妄图修复B炮塔。而没有向弹药舱注水。导致弹药舱内的易燃物品(用来密封的橡胶。存放炮弹的木制框架等等)起火燃烧。而高温导致通往发射药包储藏室的防火门变形。最终导致发射药包爆炸!

毫无疑问。这是操作失误导致的。

如果及时向弹药舱注水。就不会有这次爆炸了。另外。“俾斯麦”号的上一次维修是在意大利的造船厂进行的。而B炮塔炮塔内的防火门都换成了新的。虽然没有资料证明这些火门是从德国运过来的(重达十多吨。而德国到意大利又没有铁路。公路运输非常困难)。还是在意大利采购的。但是其质量肯定有问题。不然不可能在高温下变形。毕竟。防火门的主要用途就是隔绝高温火焰。如果在高温下变形。还怎么起到隔绝作用呢?

根据一些不太可靠的消息。“俾斯麦”号与“提尔皮茨”号在意大利进行维修的时候。大部分零备件都是从意大利的工厂采购的。而不是从德国运来的。虽然意大利提供了最好的服务。但是其产品质量确实存在严重的问题。

后来。很多德国海军史学者就将“俾斯麦”号的沉没原因归结为意大利的劣质防火门。

当然。这种说法有点极端。以当的情况来看。就算弹药库没有发生爆炸。“俾斯麦”号也失去了作战能力。最终仍然难逃劫难。

在“俾斯麦”号离开编队。独自转向之后。“提尔皮茨”号成为了下一个挨打的对象。

当然。米切尔的基本目的已经达到了。

当时。米切尔也没有想过能够击沉“俾斯麦”号。只是想迫使“俾斯麦”号脱离战斗队列。不再追击美军舰队。

战斗并没有在此停止。为了打退德意舰队。八艘“蒙大拿”级战列舰还得干掉“提尔皮茨”号。再与四艘“维内托”级战列舰进行线列决战。

在面对八个强大的对手时。“提尔皮茨”号的结局不会比“俾斯麦”号好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