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提尔皮茨”号与“俾斯麦”号最大的差别是。该舰有一名相对理智的舰长。
在发现情况不对劲之后。“提尔皮茨”号也立即左转。并且进行了高强度的战术机动。以干扰美军的炮击。
问题是。战术机动在很多时候只对光学观瞄设备有效。对雷达无效。
在由雷达指挥火炮的时候。炮战基本上就是一场“概率战”。
火控雷达能够测出目标的航向航速(帝国海军的第五代火控雷达甚至能够测出敌舰的转向角度。以及加速度)。然后由弹道计算机计算出炮击参数。此时的炮击参数是一个相对数据。并不是光学观瞄设备提供的那种精确瞄准数据。所以炮击是针对某一片海域。而不是某一个目标的。如此一来。只要挨打对象在炮击范围之内。就很难避开所有的炮弹。战术机动产生的效果也不会很明显。
打到这个地步。“提尔皮茨”号最佳的选择就是撤退。
问题是。美军舰队根本没有给“提尔皮茨”号撤退的机会。
一点四十七分。在“提尔皮茨”号刚刚转过九十度的情况下。一枚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弹就击中了该舰舰体右侧距离舰首大概三分之一舰长处。
万幸的是。炮弹的入射角太大了。在打穿了露天甲板与穹甲之后。并没有向下行进。而是向前行进。最终打在了B炮塔弹药舱外的装甲盒上。然后发生了爆炸。结果。这枚穿弹只是炸毁了B炮塔的液压旋转装置。并且在战舰舰体上开出了一个巨大的窟窿。导致相邻几个舱室进水。并没有对战舰构成致命的威胁。
只是。“提尔皮茨”号的好运也在这个时候用光了。
一点四十九分。一枚十六英寸穿甲弹(因为距离已经不到一万一千米了。所以美军换用了标准穿甲弹)直接击中了“提尔皮茨”号右部。命中点就在二号锅炉舱附近。穿弹毫不费劲的打穿了“提尔皮茨”号的主装甲。并且连续穿透了三层舱壁。最终在二号锅炉舱旁边的舱室内发生爆炸。因为三根高压蒸汽道被炸断。导致该舰丧失了近三分之一的动力。速度也立即降了下来。
二点过。又是一枚穿甲弹落在了“提尔皮茨”号的舰体上。只是。命中点不在战舰的中部。而是在尾部。穿甲弹首先打穿了次主装甲(“俾斯麦”级沿用了全面防护的设计。次要部位的装甲厚度也有一百多毫米)。然后打穿了包裹在舵舱外的。厚度超过了三百毫米的装甲。最终在舵舱内发生爆炸。
结果可以说是灾难性的。“提尔皮茨”号在丧失了部分动力之后。又丧失了机动能力。
接下来的战斗完全可以用“惨烈”来形容。
虽然“提尔皮茨”号上的德国海军官兵一直没有放弃抵抗。但是在面对如同暴风骤雨般刮来的炮弹时。其抵抗多多少少都显的毫无意义。
十分钟内。至少有二十八枚十六英寸穿甲弹。以及超过二百枚的六英寸穿甲弹击中了“提尔皮茨”号。而且大部分十六英寸穿甲弹都打在了“提尔皮茨”号的舰体上。并且发生了爆炸。
面对如此重创。“提尔皮茨”号并没有立即沉没。
一是损管队员及时的向已经失去战斗力的炮塔的弹药舱内注水。二是该舰的吨位确实够大。即便在一侧进水量已经超过了五千吨的情况下。都没有立即翻覆。
直到佩皮诺指挥的四艘“维内托”级战列舰到达。“提尔皮茨”号的噩梦才结束。
只是。此时仍然浮在海面上的“提尔皮茨”号已经奄奄一息了。其右倾角度已经超过了十七度。随时都有可能翻覆。战舰上的德国海军官兵正在做最后的努力。如果无法抑制舰体向右倾斜。该舰肯定会翻覆沉没。
大概在凌晨三点左右。“提尔皮茨”号的舰长下达了弃舰令。
当时。该舰的右倾角度已经超过了二十一度。而且还在加剧。另外。一号锅炉舱也因为严重进水而关闭了。
在无法为发电机提供充足动力的情况下。排出舰体内的海水已经不大可能。也就不可能阻止战舰翻覆。
凌晨三点三十分左右。在“俾斯麦”号沉没了大概一个小时二十分钟之后。“提尔皮茨”号也在翻覆之后迅速沉没了。因为舰长及时下达了弃舰令。所以该舰二千余名官兵中有一千六百多人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