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战从二万三千米开始。交战距离很快就缩短到了二万米之内。
因为双方各有八艘战列舰。且战斗力都算完备。所以从一开始。交战双方的主力舰就是捉对厮杀。并没有混战在一起。
与“安徽”号对阵的正是美军旗舰“蒙大拿”号。
虽然美国海军的将领也早在二年多前提出应该建造。或者改造专门的旗舰。而不是由战列舰充当旗舰。以免舰队司令部在战斗中被摧毁。从而导致舰队失去统一的指挥。但是美国的各大船厂一直在忙着建造各类作战舰艇。根本无力建造业旗舰。甚至没有多余的大型战舰可以用来改造为旗舰。那些小型舰艇又无法跟随舰队进行远洋作战。更难以承担起舰队指挥的重任。拖了二年多。美国海军也仅仅是完成了一种专业旗舰的设计工作。而没有正式动工建造。
论性能。“蒙大拿”级确实拥有与“省”级乙型战列舰一拼的实力。
当初。美国海军的“衣阿华”级列舰实际上就是在已经上次世界大战之后。根据《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的规定。放弃建造的“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的基础上。通过加强防护发展而来的“战列舰”。也难怪被戏称为“世界最大的战列巡洋舰”了。
“衣阿华”级还在建造中的时候。其性能就已经落后了。
按照美国海军的计划。“衣阿华”级的后继舰就“蒙大拿”级。甚至早在“衣阿华”级开工建造的时候。美国海军就已经为“蒙大拿”级命名了(这也正是“蒙大拿”这个名字没有出现在“罗得岛”级战列舰中的根本原因)。因为“蒙大拿”级的设计工作并不顺利。所以美国海军才不的不建造了十二艘从“衣阿华”级改进而来的,性能上勉强与帝国海军的“省”级战列舰持平的“罗得岛”级战列舰。
与“省”级乙型战舰一样。“蒙大拿”级战列舰在设计的时候上也走了很多的弯路。
实际上早在战爆发之前。世界各国就开始秘密研制更大口径的舰炮。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有帝国海军四百五十毫米舰炮美国海军的十八英寸舰炮,以及日本海军的四百六十毫米舰炮。在这三种大口径舰炮中。只有日本的四百六十毫米舰炮赶在战争期研制成功。而帝国海军与美国海军的大口径舰炮的研制工作非常不顺利。归根结底。还是日本海军在技术要求方面低的多。其四百六十毫米舰炮的威力甚不比帝国海军的七十二年型四百毫米舰炮。以及美国海军的MK7型十六英寸舰炮高多少。
当时。帝国海军与美国海军都希尽快将新式大径舰炮用在新式战舰上。
结果。“省”级乙型的初始设计指标中就包括了装备四百五十毫米舰炮。同样的。“蒙大拿”的初始设计指标中也明确提到装备十八英寸舰炮。
仅此一点就足以导致战舰的整体设计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毕竟。在设计战列舰的时候。必须首先确定主炮的口径与数量。然后才能够根据主炮火力的配制情况来确定防护水准。从而大致上确定排水量。再由此确定主功率以及必采用什么型号动力设备才能达到要求。最终完成设计。
到最后。美国海军做出了与帝国海军同样的选择。
十八英寸新式舰无法顺利研制成功的情况下。为“蒙大拿”级战列舰配备第四座三联十六英寸主炮炮塔,将主炮火力密度提高三分之一。同样的。在采用这一设计方式的时候。美国海军也留出了今后改进的余地。即可以将四座三联装十六英寸主炮炮塔换成四座双联装十八英寸主炮炮塔。
实际上。这种为今后考虑的设计在战争时期根本没有多少意义。
不管是帝国海军还是美国海军。都没有对战时建造的战列舰进行改头换面的大规模改进。不可能为战列舰更换主炮。
主炮口径确定下来之后。美国海军还遇到了另外一个难题。
当时。巴拿马运河的扩建工作还没有完成。如果按照以往的标准。新式战列舰的舰体宽,就不能超过“衣阿华”级即三十三米。而在三十三米宽的舰体内很难为战列舰提供足够的防护(“衣阿华”级防护问题突出的关键也就是舰体过窄)。要想提高防护水平。必须放宽舰体的宽度,不然“蒙大拿”级也只是一种“战列巡洋舰”。
直到巴拿马运河的扩建工程确定下来之后。“蒙大拿”级的宽度标准才了新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