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美国投降(1 / 2)

巨浪 闪烁 1554 字 6个月前

六月六日。波托马河河口处。

以“陈渊洋”号为首的十多艘战舰缓缓停了下来。战舰右侧的河滩上。五千多名陆战队官兵分成了三道防线。严密的监视着周围的一切情况。“陈渊洋”号战列舰前方不远处。几十艘载着海军陆战队水上安全部队官兵的汽艇正在往返巡逻着。

战舰的舰桥外。白佑彬正在看着北面的华盛顿。

陆战第十军在占领了华盛顿之后。就开始收容汹涌而来的美国战争难民。随即陆战队就开始了华盛顿的重建工作。因为无法调来更多的工程兵。所以陆战队不的不组织一批身强力壮的美国平民参加重建工作。

当时。华盛顿附近五个难民营都修建了新的房舍。

至于华盛顿的重建规划工作。白佑彬没有考虑过。余辉宏也没有考虑过。当时重建的主要内容就是为难民提供安身之处。同时尽量修复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让陆战队能够更便捷的行动。

最让白佑彬意想不到的是。陈锦宽竟然让他主持受降工作。

按理说。有资格前来签署投降协议的至少都的是海军总参谋长。并且几份主要协议应该由内阁官员签署。白佑彬作为战区司令官。只负责为受降工作提供平台。并且代表战区内的参战部队接受美军投降。

实际上。最初也确实是这排的。

虽然萧鼎昆以体康为由。拒绝直接接受美国投降。但是按照大部分内阁成员的意思。应该由陈锦宽。或者衞延年去受降。结果。在六月一日的时候。德国联合意大利土耳其等国。要求也参加受降工作。这下萧鼎昆可不干了。他立即命令海军立即着手准备受降工作。必须赶在德国意利等国的代表到达之前与美国签署投降协议。至于同盟国集团与美国签署投降协议的事情。则由萧鼎昆另外想办法安排。

这下。不管是陈锦宽。还是衞延年。都不可能及时赶到美国。

另外。当时萧鼎昆安排陈锦宽去柏林访问通过向德国提供海军技术的方式来稳住德国的情绪。而衞延年则在忙着组织后方的战略运输。以及向澳洲、新西兰与美国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工作。根本无法抽身到美国来参加受降仪式。

最终。则个责任落到了白佑彬的身上。

当然。除了白佑彬外。余辉宏将代表帝国的地面作战部队(包括陆军)接受美国陆军投降。杨定方将代表帝国海军接受美国投降。而帝国驻墨西哥大使则将代表帝国内阁政府接受美国政府投降。白佑彬需要接受的是美国总统。美国三军总司令马歇尔的投降书。只是当时马歇尔还在亚特兰大镇压军事政变。所以将由他的全权代表向白佑彬投降。

选择受降平台的时候。白佑彬也费了一番功夫。

当时。第一批四艘“海洋”级战舰已经服役。并且编成了第44舰队还在五月下旬的时候参加了几次炮击行动。表现出了超乎想象的打击能力。

按照绝大部分人的意思,应该从四艘战列舰中挑选一艘作为受降平台。

当时。包括杨定方在内的很多将领都认为。“太平洋”号是最有资格成为受降平台的战舰。不说别的。帝国海军正是在获得了太平洋战争的胜利之才为击败美国奠定了基础。因此。这艘用“太平洋”命名的战列舰不但能够代表帝国海军。还能够代表那些在太平洋战争中牺牲的帝国海军将士。

白佑彬也基本上赞这一观点。

虽然当时还有人提出让“陈渊洋”作为受降战舰。毕竟陈渊洋是帝国海军历史上最有名的将领。也是拉开了帝国海军数百年辉煌史的元勋。甚至可以说是帝国海军缔造者。由这艘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战舰来接受美国投降。更能体现帝国海军的传统。但是白佑彬总觉得用“陈渊洋”号去受降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当初就是“陈渊洋”号率领第四舰队杀入了切萨皮克湾。将华盛顿轰成了废墟。其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是很好。另外。陈渊洋本人也拉开帝国在西方世界殖民史序幕的海军将领。其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形象也不是很好。

也就在白佑彬决定用“太平洋”号去接受美国投降的时候。发生了一起事故。

当时。一名炮手在正规训练中因为操作不当。导致A炮塔的三号主炮炸膛,至少有十多名官兵伤亡。在随后的检查中。“平洋”号的枪炮长发现了其主炮炮塔的一个严重设计缺陷。并且很快就在另外三艘妹舰上也发现了类似的设计缺陷。

“太平洋”号与另外三艘姊妹舰在六月三日的时候离开了前线,一同前往英国的扑茨茅斯。准备接受一次小规模的改进。以消除操作中的隐患。

这下。白佑彬手里只剩下了十二艘“海军元帅”级战列舰。

这十二艘分别用帝国历史上的海军元帅。而且是海军着名统帅的名字命名的战舰中。“陈渊洋”号既是首舰。陈渊洋本人在帝国海军中的地位也是其他十一位元帅无法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