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一年多就过去了。
白佑彬没有能够如愿以偿的回家。只是在二次春节的时候。妻子带着已经会走路。会叫爸爸的儿子来看望了他。因为夏紫瑶也是现役海军军人。而且成为了军司令部档案处的少校机要室主任。所以夏紫瑶不能像其他的将军太太一样。留下来陪着白佑彬。她必须在探亲假结束之后回到国内。继续行自己的职责与义务。
无穷无尽的工作仍然在等待着白佑彬去处理。
当时。白佑彬已经知道。只有在美国的民选政府正式成立之后。临时军管政府才会撤消。而美国的民选府到现在都还没有一个影子。甚至连具体的政治框架问都没有落实。很多关键问题的谈判工作还在进行之中。
当然。这一年下来。白佑彬的收获并不比他的付出少多少。
七十八年(46年)年底的时候。帝国海军就对战时划分的战区进行了调整。撤消了原来的战区。重新建立了四个战区。即负责东亚、东南亚、西太平洋与西南太平洋地区事务的本土战区(后更名为中央战区)。负责南亚、西亚与环印度洋地区事物的南方战区(后来更名为印度洋战区)。负责从北马里亚纳群岛到美洲大陆西部地区事务的太平洋战区。以及负责大西洋地区事务的大西洋战区。
白佑彬仍然大西洋战区司令。同时兼任美国临时军管政府最高统帅。
改制之后。帝国海军对军事部署。特别是舰队的部署情况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原本隶属于北大西洋战区第四舰队的四支作战舰仍然留在了大西洋战区之内。其中第41舰队驻扎在直布罗陀,第42舰队驻扎在扑茨茅斯。第43舰队驻扎在太子港。第44舰队驻扎在诺福克。另外。原先属于南大西洋战区的第六舰队的第61舰队划归大西洋战区。改编为第45舰队。驻扎在开普敦;原先属于中西战区的第二舰队的第21舰队划归给大西洋战区。改编为第46舰队。进驻亚历山大。
第四舰队的规模扩大了很多,实际上却缩小了近三分之一。
比如。前四支舰队各只剩下了二艘战列舰。辅助战舰则减少了三分之一。新编的二支舰队的主力则全是大型巡洋舰。且总战舰数量都不超过二十艘。
显然。帝国海军已经开始缩减舰的规模了。
其实。早在七十九年(47年)初的时候帝国海军就开始出售。乃至赠送战舰。
先被处理掉的就是那些到战争结束时还在服役的老式战列舰。而且几乎都是以赠送的方式移交给了几个重要的同盟国。紧接着。帝国海军开始兜售在战争爆发前。以及战争前期建造的战舰。其中就包括了快速战列舰。当时。如果不是帝国国内民众自发捐款。要求海军保留“太宗”号这艘“功勋战舰”。并且将其改建成海上博物馆,恐怕帝国海军真会将这艘战舰出售给别的国家。
按照海军的计算。战后只需要保留十八艘最先进的战列舰。以及一半的其他战舰。就足以在战后维护帝国的全球利益了。而裁减名单中。几乎罗列了所有的大型巡洋舰以及全部的轻巡洋舰。
反正。当时帝国海军几乎是把能够拿来卖的都拿了出来。
陈锦宽这么做。也是未雨绸缪。
在七十九年(47年)的军费拨款中。海军的军费比七十八年(46年)的正规预算少了大概三分之一。如果算上七十八年(46年)上半年获的额外拨款。则少一半有余。
随着军费减少。海军自然不能继续维持庞大的规模,必须想方设法的缩减开支,并且设法将手里的实物变现。
换个角度看。如果时帝国海军不连买带送的把手里的多余战舰处理掉,恐怕绝大部分战舰在五年之后都得以废钢铁的形式卖给拆船公司。那时候就别想卖个好价钱了。而着几乎所有国家都对强大战舰有着足够热情的机会。尽快把手头的战舰卖掉。才能赚到更多的钱。让海军有足够的资金发展壮大。
其实。让海军决心卖掉大部分战舰的关键原因还是发生在七十八年(46年)年底的一件事情。
当年的十二月十一日。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在帝国南方城市广州的郊区成功试飞。
仅仅在十五天之后。亲自到现场参观了试飞过程。并且返回帝国海军司令部。在严国荣手下任职的秦孝东(最初的时候。秦孝东已经被列入了退役将领的行列。后来在白佑彬、蓝凌波与江洪波等人的活动下。让他在严国荣手下找到一个不太合适。却比没有好的多的位置:新技术装备主任)就向陈与衞延年提交了一份海军未来发展报告。在其中格外强调了飞机对未来海战的影响。
几乎同时。董翔宇一批帝国的尖人才也向帝国首辅提交了一份类似的报告。
当时。萧鼎昆特别准了一批研制经费。让董翔宇与魏福莱牵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出一架具有实用能力的飞机。
结果。他们二人率领的团队仅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就制造出了第一架可以携带特制“炮弹”的飞机。并且在七十九年(47年)五月底。在舟山外海进行了一次秘密试验。将飞机携带的特制“炮弹”投到了一艘已经报废的船只旁边。而当时。海军没有任何一种武器可以对付飞行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