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关羽?哼,不足挂齿!(1 / 2)

第228章 关羽?哼,不足挂齿!

袁绍十五万大军尽出,声势浩大,自然不可能瞒过探子的眼睛,探子快马加鞭,立刻将袁绍派遣大军南下进攻平原的消息,传到了青州。

“报,袁绍亲率大军十五万,分为七军,进攻平原,以大将麴义为先锋,张郃为副将,全速行军之下,现在已经兵至南皮!”

探子满脸惶恐之色,对着府内众人拱手说道:“恐怕五日之内,麴义率领的先头部队,便将抵达平原,袁绍率领的大军随后便至!”

“什么?”

听到探子的话,顿时,整个府内所有人,都不禁陡然色变,大惊失色。

顾如秉攻打徐州,带了十万大军离开,而如今留守在青州的,不过两万兵马而已,但袁绍却引十五万大军来攻,两者兵力差距,简直天差地别。

关羽凤眼微阖,开口问道:“消息可属实?”

“回关将军,属下亲眼所见!”探子立刻拱手回答道。

听到探子肯定的回答,整个府内的气氛,顿时变得无比压抑。

片刻之后,徐荣终于开口,打破了沉寂:“关将军,可先将消息传给主公,而且青州还有不少黄巾降兵,可紧急募为新兵,以抵御袁绍。”

听到徐荣的话,负责粮草后勤的国渊立刻开口说道:“可如今粮草不足,以如今青州的粮草,黄巾降兵最多只能募集两万,且黄巾降兵并无军纪,战力较差,恐难抵挡袁绍。”

“事到如今,已别无他法。”

徐荣深吸一口气,脸色前所未有的凝重,说道:“只有募集四万大军,才或许能在主公赶回来之前,守住平原。”

听到徐荣的话,府上所有人脸色都有些难看。

正如徐荣所说,现在的局势已经严峻到不是能否守住平原,而是能否在顾如秉赶回来之前守住平原了!

哪怕紧急抽调那些黄巾降兵,再加上原本留守青州的兵力,足以凑足四万大军,但面对十五万大军,依旧有接近四倍的兵力差距!

而且青州多平原,地势平坦,易攻难守,大军极其容易展开,所以,哪怕凑足四万大军,但能否在顾如秉赶回来之前,守住平原,也依旧是个未知数!

“大哥既然将青州托付于我,青州必不能有失,城若破,我再无颜面面见兄长!”

这时,关羽终于下了决定,开口道:“我先引兵去平原拒敌,徐将军你紧急募集黄巾降兵,等募集完黄巾降兵之后,便随后赶来平原,随我一同迎击袁绍。”

“是!”

徐荣闻言,立刻点了点头,拱手说道。

很快,商议完毕之后,众人便开始行动起来,探子快马加鞭,前去徐州东海报信,徐荣开始紧急调动屯田的黄巾降兵,而关羽则引兵向平原赶去。

全速行军之下,仅仅两天,关羽便引军抵达了平原,在平原县下寨。

…………

三天之后。

麴义也终于率领先头部队,抵达了平原,开始向平原县进军。

正在麴义正准备率军继续前进之时,突然负责前方探路的斥候,骑着快马向麴义赶来,很快就来到了麴义身旁。

“将军,关羽已在平原县下寨,得知将军率军攻来,关羽已经引兵出帐,排成了阵势,严阵以待。”

斥候拱手禀告道:“关羽提刀立马,列于三军阵前,口出不逊之言,说要斩将军首级!”

“哦?”

听到这话,麴义冷笑一声,开口道:“竟敢此般大放厥词,正好,早听闻关羽威名,今日便要杀灭他一世威风!”

“将军,关羽雄壮威猛,昔日讨伐董卓之时,华雄连斩联军三员大将,群雄不敢缨锋,但关羽却刀斩华雄,回来之时其酒尚温,不可小觑啊!”

麴义身旁的袁谭开口道:“我军是先锋,原地安营扎寨即可,等父亲领军汇合,再一同进攻平原不迟!”

“若我为先锋,直接攻克平原,岂不是首功一件?”

麴义满脸傲意,不屑的冷哼一声,开口道:“关羽?哼,不足挂齿!”

袁谭还想再劝,麴义却开口反问道:“公子莫非不知当年界桥之战,我率八百先登死士,大破公孙瓒万余铁骑之事乎?”

听到麴义这话,袁谭一时语塞,摇了摇头,说道:“自然知道,将军此战威震河北,公孙瓒麾下将士闻将军之名,自此无不丧胆。”

“既然如此,莫非我麴义,还不比他关羽不成?”麴义握紧手中大刀,身上杀意激荡,开口道:“今日我便要刀劈关羽,以壮军威!”

袁谭犹豫片刻,但最终不再相劝,毕竟负责指挥先锋部曲的是麴义,而不是他,而且麴义的确也是大将,戎马一声,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走!”

麴义一挥手中大刀,转头看向身后的大军,大声下令道:“关羽引军正在前方,且看我等先行破敌,拿下首功!”

“杀!”

“杀!”

“杀!”

之前攻讨公孙瓒之时,麴义几乎全无败绩,所以麴义在军中极有威望,听到麴义这话,顿时全军响应,杀声雷动。

特别是麴义麾下的先登死士,各个都举起手中兵戈,战意高昂无比,喊声如沸!

麴义满意的点了点头,不再犹豫,一扯马匹缰绳,率领着大军,开始向前方浩浩荡荡的行军而去。

不久之后,当遥遥看到前方整齐阵列的兵马之后,麴义才终于勒住缰绳,止住了马匹,率领大军停了下来。

麴义向前方的青州大军望去,一眼便看到了列于大军阵前,骑在一匹骏马之上,手提青龙偃月刀,面如重枣,唇若涂脂,髯长二尺的关羽。“你便是关羽?”

麴义望向关羽,举起手中长刀,刀锋直指关羽,开口问道。

“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