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暗夜之中,清军向后撤退了下去,大量的弹药被丢下,帐篷基本上全部丢弃,天亮的时候,林远带领清军退回章义站,清点了一下人数,发现有一百多人在炮击中阵亡,三百多人受伤,这也是定武军出征以来,最大的一次失败。
林远本想以定武军为疑军佯攻,自己秘密去到恺字军和铁字军,可是这样一来,自己却走不成了,遭到失败之后主帅离开,对军心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更让林远担心的是日军在夜晚炮击中使用的火炮,这种火炮的射速很有可能在二十五发每分钟,这样的射速是日军原有火炮射速的三倍!而且射程和威力都要大大超过之前的火炮!
一幅无人机拍摄的热成像图就摆在林远的面前,从图上他清晰地看到,昨晚日军用来炮击的火炮只有二十门,二十门火炮投送的炮弹数量,由于射速地提高,便相当于六十门火炮。
日本人是靠什么办法提高火炮射速的呢?林远想起了当时他故意让罗超英说的那种前冲式火炮,就是炮身在发射之前先向前冲出一段,抵消一部分后坐的冲量,这样火炮就可以达到比原来高很多的射速,可是,这种火炮的研制难度很大啊,日本人有可能研制出来吗?
林远思来想去,联系到了在天津机器局的罗超英,他问道:“罗老,现在日本人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火炮,射速是原来的三倍,您看是怎么回事?”
罗超英想都没想,说道:“那一定是他们把气压液体式的反后坐系统搞出来了。”
林远问道:“那是什么?”
罗超英说道:“火炮最开始是刚性炮架,打完一发就要重新瞄准,后来出现了简单的弹性炮架,不过提高射速的幅度有限,在我们的时代,1897年的时候,法国研制出了一型划时代意义的火炮,M1897,这种火炮上面就应用了气体液压式反后坐系统,从此之后,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尽管各个部件还有改进,但是大体结构都是和M1897差不多,凭借这个系统,这种火炮的射速达到了二十五发每分钟,是原来火炮的三倍。”
“所谓的气体液压反后坐系统,简单地讲就是,火炮的身管上带有一个杆,这个杆和身管一起后坐,这个杆插|进一个筒里,筒固定在炮架上,是不动的,筒裏面装有气体或液体,当火炮身管后坐的时候,杆就跟着在筒里运动,不过筒里有气体或者液体,就能阻挡这根杆,也就相当于阻挡了身管,这样就起到了反后坐的作用,复进机的原理也和这个差不多。”
罗超英接着说:“我觉得日军提高火炮射速的方法,就是这样的,至于别的反后坐方法,像曲线后坐,前冲身管等等,技术难度很大,在我们的时代都很难搞出来,我觉得日本人搞不出来。”
经过罗超英的这么一解释,林远也明白了,不过他心中还有一个疑问,这种技术不是法国人研制的吗?怎么到了日本人的手里,难道是法国人也在秘密地帮助日本人吗?
林远的猜测没有错,原来,伊藤博文在西方各国访问的时候,为了获取更多的援助,把航空母舰的照片透露给了西方各国,他们都感到十分吃惊,于是纷纷加快了自己国家武器装备的研制,法国也不例外,法国国防战略的重点一向是陆地方向,尤其是近邻德国。
法国和德国自从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开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千多年来打了二百多场战争,此时的法国,刚刚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伟大的法国文学家都德由此写下了名传千古的《最后一课》。
于是法国提前两年研制出了M1897式75毫米火炮,把它亲切地称为“75小姐”,为了检验它的作战效果,便以每门五十万法郎的价格卖给了日本人二十五门,日本人留下了五门做仿制研究,把剩下的二十门投入了战场。
在林远的时代,法国人把这种火炮视为杀手锏,一直秘而不宣,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人才知道这种火炮的存在,而现在,法国人显然不满足于这种火炮的威力,于是他们又秘密立项了多种武器,于是便把这种火炮卖给了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