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唐朝也有癌症(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逛完长安城以后,我又马上投入到第二轮实证诊断的准备中。

虽然不知道第一轮能不能过,但是该准备的东西还是要提前准备的。

这几天,我一直闷在房里看历代名医的医案,师父跟我说恐怕起不了什么明显的效果。医者,本来就是为广大病人服务的,怎么能脱离了实践,天天闷在书里呢?尤其是这第二关的实证诊断,说白了就是实打实地给人看病,看病是要靠经验积累的。还是随为师去街上义诊吧。

我一听觉得非常有道理,马上收拾收拾就跟着师父出了门。

以前,我大多忙着找顺子或者做生意,或者管理帮派,很少有和师父一起义诊的机会。我曾经以为师父医术超群,妙手回春,可以使人起死回生。这回和师父一起义诊,才发现原来古代也有很多疾病是无法治愈的。

比如说,我前面这位咳血的妇人,在古代一般会被诊断为“痨“,其实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结核病。

结核病一直到二十世纪还是不治之症。记得小时候看过的第一部日本片就是山口百惠演的《血凝》,讲的就是山口百惠扮演的女主角得了结核病,当时还是不治之症,她的未婚夫陪伴她走完最后的人生旅程的故事。

师父诊过脉,发现是痨病以后,就无奈地摇了摇头,病人眼里透漏出一种绝望,刺得我很难受。

师父转身问我,“二丫,你们那个地方能治痨病吗?“

我想了想,点了点头,“我们那里可以治痨病的,治好后,病人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地生活。“

师父摸着白胡子,欣慰地点了点头,“后生可畏啊,这种疾病果然是可以被治愈的。二丫,你们那里是怎么治的?“

我:“……“

我真的不知道啊。我是学农机的,不是学医的啊。这个时候,我才觉得真是肠子都悔青了,年轻的时候,我有大把的时间,有发达的网络,有取之不尽的知识和信息,可惜守着那么一大座金山银山,我却一点儿都没有发掘!悔之晚矣!追悔莫及!

现在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位痨病患者眼里刚燃起的求生欲又倏地熄灭了,变成了一片深深的失望。

接下来的这一位病人更是让我惊得下巴都快掉下来了。

明明是一位老者,可是腹大如鼓,如同一个即将临盆的孕妇。师父照例诊了脉,道了一声,“症瘕,死症。“然后就又陷入无尽的忧郁中了。

“症瘕是什么?“我好奇地问师父。

“就是瘤。“师父叹了一口气,回答道。

什么?瘤?那不是癌症吗?想起这个词儿的时候,二丫我都吓得浑身抖了三抖。

癌症难道不是因为现代气候污染严重,人人压力很大才产生的现代多发病吗?最要命的是,连先进的现代医学也拿它没有办法。

我看着师父爱莫能助的懊悔样子,有些心疼。对一个有良知的医者来说,最难过的事情莫过于患者就坐在自己面前,而自己却什么都不能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