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部队的换装、整编。换装比较容易,首先是主力团,将那些用得膛线都快磨光了的老旧步枪全扔给民兵,然后欢天喜地的拿上了崭新的莫辛纳甘步枪,等到薛剑强训练的机枪手和炮兵带着机枪迫击炮归队,换装就算完成了。但整编就有点儿麻烦了,以前缺枪少弹,他们不得不整出一堆小团,以应对严峻的形势,现在要枪有枪,要炮有炮了,小团肯定是不行了的,那么,应该怎么搞呢?
许和尚拿出的方案是从民兵里招人,将三个主力团编制补满,每个团两千五百到两千八百人,清一色的莫辛纳甘步枪、mg42通用机枪和捷克式轻机枪,还有少量迫击炮,这将是一支强大的精锐军团。各军分区独立团接收三个主力团淘汰下来的装备,再各自补充一些莫辛纳甘步枪和轻重机枪,跟原有一装备混用,每个团扩充至一千二百人左右。必要的时候,两个军分区独立团加一个主力团就能组成一个大型的作战单位,应对日军大队级甚至联队级规模的扫荡。而各军分区独立团则将那些地方制造的步枪全部腾出来给民兵部队,兵工厂生产的那些性能明显不如日械的步枪也给民兵部队,以增强民兵的战斗力。
这样一来,胶东军区就拥有了两万正规部队,近十万民兵。
同时,许和尚还决定效仿冀中,根据地每个村庄都要挖地道,在山区的村庄还要掏猫耳洞,日军来扫荡的话,民兵就掩护老百姓进入地道中,利用四通八达的地道坚守,直到主力部队赶来增援。山区不好挖地道也不要紧,躲进猫耳洞里,日军想动他们就得一个洞一个洞的掏,猫耳洞足以让躲在里面的民兵老百姓免疫日军的轻型火炮杀伤,剽悍的民兵手中的步枪会让日军知道,想伤害他们身后的亲人会付出怎样的代价!
所有民兵都要学习反步兵地雷、跳雷、定向地雷这些阴死人不偿命的地雷的布设、拆除训练,以及就地取材制造土地雷的技术。日军不见得会害怕民兵手中那老掉牙的步枪,但他们不可能不怕埋在地下的地雷————踩上去真的会没命的!
所有民兵每年都要接受不少于一个月的军事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射击、拼刺、布雷、爆破、夜间急行军、构筑工事等等。庞大的民兵队伍将成为胶东八路军的后备军,为八路军提供海量的优秀兵员。
野战部队的后勤、医护人员也要参加军事训练,后勤人员在关键时刻要顶上前线去,医护人员就不可能顶上去的,他们死光了谁来救死扶伤?但必要的军事技能一定要掌握,增强自保能力。
……
花了几天时间做好了方案,许和尚总算是轻松了一点。算算时间,薛剑强已经带领教导大队训练了一个多月了吧,也不知道他们训练得怎么样了。他放心不下,骑上马带着警卫员,一溜烟的来到了教导大队的训练营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打老远就听到了隆隆炮声和密集的枪声,显然教导大队正在热火朝天的训练着呢。进入营地一看,好家伙,十几挺mg42通用机枪正对着数百米外的靶子不断搂火,打得弹壳跟喷泉似的,好几门82毫米迫击炮则对着两三千米外的地靶猛砸,炮弹尖啸之声此起彼伏,一团团火光在地靶中央爆开,看得许和尚心坎都疼了!
败家子哟!有这样训练的吗?就他们训练打掉的弹药,都够一个团打一次规模不小的战斗了!
一发炮弹偏离了目标,打到了距离地靶足有三四十米远的地方。炮班班长叫:“总教官,那个地靶我都打了五炮了,怎么还是打不中?”
薛剑强没好气的说:“自己去查弹道射击表!”
班长说:“我每一次开炮前都有查的!”
薛剑强说:“那就是你查得不对!只要你查对了,没有打不中的道理!”
班长苦着脸翻开书,查了起来。副班长则拿着一个巴掌大的玩意儿在那里嘟嘟嘟的按着,这是山寨的智能手机,不到两百块钱一台,便宜到掉渣。聊qq发微信什么的就不要想了,但它的计算能力对于每次射击之前都需要大量计算的炮兵来说却是无价之宝————薛剑强特意找人编写了炮兵炮兵弹道计算app,迫击炮榴弹炮加农炮火箭炮一应俱全,各种口径的都有。有了这个app,炮兵可就轻松了,选出自己所装备的火炮的类型、口径,所使用的弹种,跟目标的距离、高低差、风速,不到三十秒就能得到准确的诸元,然后一炮,炮弹就砸到目标头上去了。当然,这不是薛剑强首创,乌克兰内战中,西乌克兰炮兵部队就是用手机下载炮兵弹道计算软件,解算射击诸元,相当于给d-30这类老式火炮装上了简易版的火控计算机。这种简易的系统为乌克兰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当然,也给俄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他们似乎忘记了,俄罗斯盛产世界顶级黑客,要黑手机系统那是分分钟的事情,当乌克兰炮兵打开手机使用这个软件的时候,等于在冲俄罗斯炮兵大吼“向我开炮”。俄罗斯炮兵真开炮了,而且弹无虚发,乌克兰炮兵走得很安祥……憨厚的二毛用自己的教训给全世界的炮兵上了一课:
千万别贪方便用手机解算射击诸元,真的会死人的!
但薛剑强就没有这方面的担心了,现在连电子管计算机都还没有搞出来,想黑安卓系统?少年,你也太天真了!
所以那帮子炮兵用手机用得不亦乐乎,完全不担心几十年后乌克兰炮兵的悲惨遭遇会提前落到自己头上来。
毕竟,怎么高明的黑客也没有办法用一台手摇式计算机去黑一台装有芯片的智能手机。
...(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