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抗战之浴血山河 ”查找最新章节!
柳川平助的战术计划对于淞沪中国军队极为致命,也为他在曾经时空中飞黄腾达奠定了基础。但若说他是军事大家,那却也未必。
别说他一个区区陆军中将,就是放眼整个日本,能堪称军事大家的,有吗?
实际上,当时日军高层存在两种意见分歧:
一种主张利用“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全面扩大侵华战争,彻底征服中国;
另一种意见则是认为日本真正的敌人是苏联和美国,所以不应该在中国扩大战争规模,浪费宝贵的战争资源,而是尽可能就地解决,积蓄国力将来和苏联美国开战。
当时前一种意见无疑是日军中的主流,大多数日军高层将领如陆军大臣杉山元、陆军次长梅津美治郎、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参谋次长多田骏等人都是持这一看法的,而后一种意见只有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石原莞尔等少数人坚持。
石原莞尔是策划“九一八事变”的元凶,但他却是非常熟悉国际形势的务实派,而且是日军中极少数具有战略头脑的人。
他就认为日本应该全力开发“满洲”,尽量消化吸收“满洲”的资源,提升日本的综合国力。
所以他对挑起卢沟桥事变和淞沪事变都是反对的,更不同意扩大与中国的战争。
他主张将华北的部队都撤到山海关内外,再由近卫首相和中国举行谈判来解决争议问题。
应该说石原莞尔的建议非常阴险,如此一来,中国要想收回东北就将遥遥无期。
但是他的意见并没有被接纳,所以当日军不断向华北和上海增兵,战争的规模逐渐扩大后,他认为日军的高层领导缺乏战略远见,这是将日本推向危险的深渊,因此于9月愤然辞职。
无疑,这个蛤蟆堆里难得的“小青蛙”还是很清醒的,事后中日战争的走向也和他想象的差不多。
日本在中国投入了近200万精锐陆军,整场战争持续了八年,战死42万人,耗费了难以想象的巨量物资。
就算没有美国牛仔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本人的完胜,日本也会在中国被一点点吸干。
在战争的后期,别说中国占领区的日军的牛肉罐头变成了杂鱼罐头,日本本土狂热的国民们其实早已经快吃土了。
日军的战术运用很炉火纯青,但战术执行是否得力,那恐怕还得看中国军人是否能向谷寿夫所说的那样,绝不会打成金山卫登陆战那个样子。
如果,他能去松江城看一看,恐怕就不敢在这里放下豪言了。
松江,第四十三军已经赶到。
做为西南人,四十三军郭军长不是第一次到江南,也不是第一次来上海,但他却是真的第一次来松江这座小城。
在匆忙向松江行军的路上,他就已经开始构思起松江防御的阵地布置和工事构筑。
但当他抵达松江这座只在书**现过的“小城”时,陆军中将略微感到有点儿苦涩。
这座城,真的不是小城,他那9000多号人想守住这座城,兵力实在是有些捉襟见肘,尤其是还要顾及城外江边的布防的话。
的确,不了解松江这座城池历史的人,可能听到这个不起眼的名字,都会觉得,这必然是个弹丸之地。
可如果你知道,松江古城建城的历史甚至能追溯于春秋时期,至元明时期更是称为松江府,下辖有上海县;
说白了,在历史上,上海这座近代才兴起的大都市只不过是松江属下的一个小县而已,而松江,才是这一块儿的老大。
松江城,真的不小。
尤其是当松江保安司令王公屿奉命拿着松江城地图过来以后,郭中将更是感觉有些痛苦。
光是看看松江城贯通东西的中山路就知道,古城东西竟然长达十里,最少也是两公里。
而南北两门的距离也超过1000米,这么一算的话,光是城墙,就长达12里。
光是城墙上,就需要6000米的阵地,就算十米放上一个人,那也得一个步兵营。
如果再加上轻重火力啥的,光是城墙上,可能就得摆上一个步兵团。
而城外黄浦江畔,如果想给从黄浦江那边过来的日军来顿迎头痛击的话,最少也得一个步兵团的兵力吧!
那自己手里就剩下两个团以及一个战斗力逊色许多的补充团了,一想到这里,陆军中将的脑门都是疼的。
他手下的兵力,想防御如此大一座城池,还是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