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滴和尚让我解读鲲,我只想说,山海经里没有鲲……
不过有人考证,庄子对于鲲鹏的描述,脱胎于山海经中的北方之神禺强。
这个名字大多数人可能不熟悉,但他又叫玄冥。
《淮南子·天文训》:“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
这指的就是禺强,他辅佐颛顼,相当于应龙之于黄帝。
因为庄子写了:北方禺强,黑身手足,乘两龙。
黑字古文又与鱼字相近,有人认为可能传抄错误,其实庄子想说鱼身手足,乘两龙。
而禺强在山海经里,又是人面鸟身,乃是北方海神。
所以有人就分析了,禺强有鸟身和鱼身两种形态,同时也是海神和风神之类的。
于是,鲲鹏其实就是北海神玄冥的说法,就冒出来了。
对此,我个人是完全不信的,这完全是强行套关系。
玄冥这个人在山海经里,主要有两处描述。
《山海经·海外北经》: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
哦豁,这一对比,矛盾出来了。
大体两处描述接近,但一个说践两青蛇,一个说践两赤蛇。
最骚的是《山海经·大荒东经》又写: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豸虎。黄帝生禺豸虎,禺豸虎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豸虎处东海,是惟海神。
黄蛇的也来了。
其中禺豸虎就是禺号,而禺京就是禺疆,也就是禺强。
这是异体字的问题,因为文字一直在变,而山海经则是不同时期不同地人写的。
我认可,但我觉得,不是黄帝生的禺号。
因为海内经写了:‘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
这就和大荒经矛盾了。
两者必有一伪,乃是一些有心之人为了把帝俊这个东方神系彻底抹去,而把一些原本属于帝俊衍生的存在,挪移给了黄帝。
海内各经被删除的地方最多,尤其是海内东经,基本全删了,剩下的版本里,海内东经只有一百来字。整个山海经里最短的。
它一定是记录了修书者所不能容忍的历史,大约就是刘歆最为针对的一经了。
黄帝是胜利者,后人自然会向着他而改书,所以我倾向于帝俊生禺号为真相。
尤其是大荒东经里那段,只有前半句有意义,从‘黄帝生禺豸虎’开始,后面完全是废话,几乎就是海外北经和大荒北经两段记载的总结。
最早山海经有图,而最早的作者为其写了註释,那个註释就是山海经的开端。
之后陆续有人得到图,往上填註释,也就形成了山海经,直到现在就剩字,没有图了。
比如《海外南经》就写了: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视肉;吁咽、文王皆葬其所。一曰汤山。一曰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鸱久、视肉、虖交。
这就很明显了,毕竟文王已经是商末周初时期的人了。
能说出文王葬于此的,最早也只能是西周时期的人。
于是有人就说,山海经是周朝人写的,甚至是东周末年的战国时期写的。
我想说最早开始写的绝对比这早,而且早很多,为什么之后再说。
单说这一段,很明显‘吁咽、文王皆葬其所……’都是后来加上去的。
本来一张山海图,图上已经有夏朝以前的人给图配写了一些文字,在狄山这个地方,只写到‘离朱、视肉’那里就没了。
什么文王,早期作者根本不认识。
但是因为山海图和山海经是陆续流传,并总有新的后人根据图往上填理解。
所以后面才会有那些明显感觉重复议论的文字,连格式都一样。
一个西周的贵人,一看图上的狄山,考证了一下心说:诶?这不汤山吗?
于是写下自己的註释:说文王也葬在这,现在叫汤山……
然后也列举了山里的动物有这些这些,其中动物列举中,大多数重复,只比前半段多了两种动物。
这是典型的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座山写下的不同时代的描述。
同样的状况,在好几个经都出现了,比如有个地方写了成汤伐夏桀。
写这些话的人,绝对不是第一批作者。
我称之为第二代作者,第二代这些人还算不错,他们至少在模仿山海经早期作者的文风。
不像第三代作者,大约是战国、秦汉时期的人,直接往上加自己的想象了,直接把一些东西艺术加工了,强加了主观臆测。
‘夸父不量力’这种话,就是第三代作者加入的。
得亏现存山海经中,还有第一批作者所写的‘夸父与日逐走’这种冷静文字留存。
到这裏,可能有人要说,最早山海经只有图,没有字,都是后来加的。
我想说,只有图的话,谁能写的出山海经?
相貌可以看图写,叫声呢?后人是怎么知道叫声的?还有一座山叫什么名字,这个难道是光看图就能知道的嘛?
所以画图者,至少同时期就有人配图写了文字。
总之上古有人画了图,还註释了少许的文字,可能很少很少,但一定有。
那批文字,是最冷静和简洁的。
之后夏商西周的人总结一遍,春秋战国的人总结一遍,再加上删除了很多,以及失传了图,所以山海经现在才真伪交加,虚实难辨,荒诞离奇。
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列子、庄子这伙人,就是特别有瑰丽想象力的浪漫主义文人。
他们的存在,使得山海经多了不少主观艺术加工的文字。
回到玄冥。
其实很好解释,帝俊后裔禺豸虎是东海神,而在大荒北有个儋耳之国,都是禺豸虎的后裔,姓任,吃谷子。
禺豸虎的后人禺强,也就是玄冥,成了北海神。
其中禺豸虎则乘两黄蛇。玄冥乘两赤蛇……也乘青蛇。
可能就是一代作者写赤蛇,二代作者一看图,寻思这颜色大概是青色吧?于是写青蛇。
就这么简单,图的颜料黑化了。
总之,以上一切,都是我想说:山海经有一个或一批上古超级作者。一些矛盾或重复的地方,都是夏商周时期的普通作者写的。
我为什么说一个超级,一个普通呢?
因为一个是看了实物写的,一个是看了图写的。
两者有着本质区别。
很难想象,山海图与经,是怎么写出来的。
最早的作者,仿佛周游了全球……
因为山海经是一本全球性的地理风俗志。
关于这一点,山海经原文竟然略有提及。
《山海经·海外东经》: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同上,‘一曰’之后,我们可以视为夏商周使其的二代普通作者写的,他们看图不知道这个‘帝’是谁,而根据他们那时期的传说,觉得应该是大禹,所以就加了后面那一句。
前面我说了:你们这些二代普通作者写的,我不听我不听。
我不管前半段是不是原初版本,但至少‘一曰’后面,绝对不是原初版本,而是起码夏朝以后了。
不得不说,‘帝命竖亥步’这段话牛逼大了,从东极走到西极,丈量路程,这是上古时期干出来的事?
有专家表示,帝指的是舜帝,命令竖亥用步子丈量全国,从东走到西。
但我想说,他步量的绝对不止全国,而是整个大荒海内外。
乃是从美洲极东,跨越亚欧,量到非洲极西。
很简单,人家步数都写了,算一下呗。
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这对于写山海经的时代而言,完全是个天文数字。
因为假设竖亥一步是四十厘米,他也至少走了二十万公里。
有人说,可能他一步很短,实际没有走这么多里路。
OK,那我们削弱他一波,假设竖亥一步只跨十厘米,他也走了五万公里。
而地球赤道周长也才四万公里。
他到底在步量啥?
倘若他走了弯路,是一条曲折的路线,那么大抵正好就是横跨了所有陆地……从美洲走到亚洲又走到非洲的路程,也就是绕了地球接近一圈。
不能再削了,十厘米什么概念?一根普通的香烟都有十二厘米……
竖亥哪怕是个侏儒,也不至于一步才十厘米。
四十厘米都算少了,所以我倾向于他至少走了二十万公里。
无论他有没有环游世界,他也绝对不只是在丈量国内。
他不管怎么绕路,走二十万公里本身就已经非常离谱了。
因为现代人大多一辈子也走不完这么远的路。
一个人假如从二十岁开始出发,坚持每天走十二公里,七十岁可以走完。
那他怎么步量呢?难道真一步步地数?
不是,古人比我们想象的强多了:‘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
原文已经告诉读者,竖亥是怎么走的了,他先走完一座山,之后眼睛看着另一座山,伸出手指着,通过相似三角形测距,可以计算出两座山之间的大概距离。
这也解释了为何竖亥能完成这个任务——数学帮助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