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这么大规模部队的调动根本就不可能掩人耳目,徐大龙他们都是骑兵,听到风声就可以从容地撤离。起不到什么作用。
寺内寿一感到一筹莫展,只能命令在怀来附近的日伪军加强防备,将中小据点里的日伪军都收缩到县城或者大一点儿的据点里面。
他认为徐大龙毕竟是山西来的八路军,在那一带待不了多久就会离开。现在他能做的也只有这么多了。
接下来传来的消息是徐大龙等人从怀来一路向北,最终进入了山西境内。
寺内寿一感觉到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徐大龙折腾够了,这是要返回他的马武山根据地了。他终于松了一口气。
北平宪兵斯令官松田和特高课长滨崎松了一口气,暂时停止了对徐大楼等人的追查,工作又回归了正轨。
这天中午,在北平的一家茶楼里,一个30多岁的中年男子喝完了茶,结完账后,拿起放在旁边凳子上的礼帽,戴在了头上,站起身来正准备离开。
从茶馆的大门外突然冲进来了几个手持短枪、身穿便衣的人。
中年男子急忙伸手去从腰间掏枪,坐在邻座上的一对小情侣模样的人,突然冲了上来,那个男子伸手抓住了中年男子掏枪的手,女子将手枪顶在了中年男子的头上。
中年男子挣脱不开,被冲进来的几名便衣人员戴上了手铐。
茶馆里的人都很惊慌,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那个年轻的女子掏出了一个蓝皮的小证件,晃了一下,说道:“特高课办案,全都待在原地别动。”
特高课实在是令人恐怖的存在,众人谁也不敢出声,都乖乖地待在原地。
很快又从门外进来了一批日军的宪兵将茶馆里的掌柜的、伙计以及客人,统统都带回了宪兵队。
茶馆里发生的这一幕,被不远处的一个黄包车夫看到了,他不动声色地又观察了一会,匆匆地离开了。
可是他没有走出几步,遇到了一个日军军官,伸手拦住了他,要坐黄包车。
黄包车夫是军统的外围情报员,急着要去通知上级,他就以家中有急事为由,谢绝载客。
日军军官喝多了,拔出了王八盒子,对准了黄包车夫。
黄包车夫无奈,只好拉着这个日军军官离开了。黄包车夫心急如焚,经过一条小巷子口的时候,猛然转身掀翻了黄包车,车上正在闭目养神的鬼子军官摔了个四脚朝天。
车夫也顾不上黄包车了,撒腿就跑,找到了附近的一处电话亭。没想到电话亭里还有一个人正在打电话,他等了半分钟,看到打电话的人正在那里说笑。车夫就没耐心了,拉开了电话亭的门,直接就给了那个人一拳,然后急匆匆地把电话拨了出去。
被抓的人是军统北平站情报科的科长宋乔山,他被带回特高课之后,日伪人员马上就开始对他进行了审讯。
宋乔山丝毫没有惧怕的意思,直接就要求面见特高课长滨崎。
滨崎马上赶了过来,宋乔山主动交待了自己的身份,表示自己愿意为除掉军统北平站提供情报,并且当场交代了一个军统联络站的地址。
滨崎要求宋乔山交代更多的东西,宋乔山却开出了条件。滨崎十分愤怒,让人给宋乔山上刑。
宋乔山却满不在乎,明确表示,只要给自己动刑,他保证一个字也不会说。
滨崎虽然愤怒,不是他也知道不能冒这个险。军统北平站的人很快就会撤离,如果因此耽误了时间,就算杀了宋乔山也没有意义。于是他就同意了宋乔山的要求
宋乔山是真心投降日寇,一方面是因为他对抗战的前途失去了信心,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军统方面的不满。情报科是军统情报站最重要的部门,他的资格也很老。军统北平站副站长不久前空缺,他认为轮也该轮到自己当副站长了,没想到上面却派来了一个人。
这令他十分愤怒,就决定投靠日寇了。这一次他出现在茶馆,是故意暴露自己的行踪。
为了表明他自己投靠日寇的决心,他和盘托出了军统北平站的秘密。特高课长立刻部署,对军统北平站的人员进行了抓捕。
多亏了当初假扮黄包车夫的那个情报员,他紧急通知了军统情报站北平站站长马汉三,急忙派人通知其他的情报点赶紧转移,他本人也带着机关人员迅速撤离。
然而由于时间太过仓促,有三个情报点来不及通知,全部被日军特高课破坏。
在抓捕过程中发生了激烈地枪战,有五名军统特工人员当场被打死,九名军统特工人员被抓捕。这是军统北平站成立以来所遭受的最严重的损失。
宋乔山出卖了战友,滨崎对他十分器重,委任他为特高课特勤组长。
宋乔山在军统组织里资格很老,除了掌握军统北平站相关的情报,还掌握着军统其他方面的大量的情报,对于军统方面危害极大。
军统北平站站长马汉三很想立刻除掉这个叛徒,可是如今军统北平站正遭到日伪追捕,自身难保,不得不向上级请求援助。
军统老板对此十分重视,第一时间就想起了正在北平一带活动的徐大龙,于是就把电报发了过来,希望徐大龙能够帮助除掉叛徒宋乔山。
徐大龙等人活动的范围不断地远离北平,就是要给北平日军造成错觉,他是要返回山西了。
他正打算返回北平,杨占雄给他提供了北平城里几个有钱的大汉间的资料,他决定去捞一票,顺带着帮助军统方面除掉叛徒宋乔山。
徐大龙深知叛徒的危害有多大,他和李长水商量了一下,决定伸出援手。就通过李长水将这件事情向斯令员做了汇报。斯令员发来了电报,明确指示,让徐大龙,李长水等人协助军统方面完成锄间的任务。
(本章完)(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