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婴故意装作不知。他道:“太仆,婴一介白身,朝中大事,在下一概不知。”
这时候众大臣又开始议论纷纷,杜潼道:“婴公子怎么会不知道呢,今日在殿诸位大臣,谁人不知婴公子精于政道,关心朝政?这丞相职务婴公子若是装作不知,那岂不是说笑?”
这时候,议郎宋照上前道:“杜太仆,婴公子极少参与朝会,即便公子知晓朝中大事,对于一些相关官爵的职务,若是公子不是朝中之人,不知晓也是正常。”
杜潼道:“不然,我看婴公子忠心大秦,若是连一个官职之责也不知,那岂不是不符常理?想是婴公子不愿说吧。”
子婴冷冷地看着杜潼,杜潼见子婴不答,便奏道:“中丞相,此事还需张衝张议郎与婴公子对答。”
赵高点头,于是杜潼头对一个矮个子议郎道:“张议郎,望足下与婴公子对答。”
那张衝道:“公子,这丞相职责么,可是上承皇帝诏命,下统百官,总领政务。如今先君既薨,朝堂又不设御史大夫和太尉,那么自然这大小政务,都有中丞相处理了。”
秦始皇时代,自皇帝以下,下设三个最高权力职务:分别是总领政务的丞相,掌管军事的太尉,以及监察百官的御史大夫。
这三个职务,丞相分别由李斯,冯去疾担任左右二丞;尉缭任太尉,冯去疾之子冯劫担任御史大夫。始皇帝一统六国之后,尉缭弃官而去,太尉自此虚设。因此,秦廷最高职务就分别成了丞相和御史大夫了。
待二世继位,赵高乱政之后,赵高害死了丞相李斯和冯去疾,御史大夫冯劫不愿受辱,也自杀亡。赵高在二世的支持下,终于坐到了丞相之位。二世封他做了中丞相。从此赵高独揽大权,权倾天下。朝野之中各属各部,自然都被赵高安插了党羽。
子婴也是料到张衝会这么一说,他道:“太尉府既由中丞相督之,何不现下就调动人马,行咸阳守备?再者,依子婴所知,这朝堂上有大臣和叛党私下往来,丞相何不让御史大夫彻查百官,找出那些个通敌贼子!以正视听!”
子婴之言,掷地有声,大臣们几乎都被震慑。然而,阶下百官皆是听出了不妥之处。其中一人,便是关内侯嬴显。
嬴显心道:“真是糟也,百官众意,此时不向公子,公子要御史大夫彻查奸细,那岂不是让群臣彻底倒向赵高么。”
百官之中大部分都受赵高胁迫过,他们其实并不担心所谓奸细之事,他们怕的是因为别的事端引发牵连,从而遭受连坐之罪。赵高执政期间,这些大臣震慑于赵高之威势,为求自保,不得不与赵高合流。
现在公子婴竟然要御史大夫重查百官,一下子就使得人人自危了。
赵高听完子婴的一番进言,不禁想道:“公子婴今日冲着我来。要和我赵氏做对。”不过毕竟是赵高,他早已经看穿了子婴的目的。赵高明白公子婴要借监察百官来让自己交代和刘季暗通文书的事情,以此拉拢百官反对赵氏一党。
赵高想这如此忠勇直率的公子,加以历练,真是公室之栋梁。然而公子婴如此言语,毕竟缺少远见。
现下这咸阳都城的权力,全在赵高的手中。即便查到赵高头上,大小官员也定然撤而不办。即便要朝堂对峙,百官之中又有谁能站出来反对赵氏一族。就凭赵高手握咸阳戍卫的兵力,不过是要再行一次指鹿为马之事罢了。
旁边的杜潼已然揣摩到赵高的意思,他道:“中丞相,公子提议倒也很好。今日虽然立了公子做储君,但是公子一心为了大秦着想,要先御外敌内振朝纲。不如,先请丞相代公子发布一条诏令,今日便让御史寺查办朝中与叛军往来人士。待查处细作,丞相再行处理可好?”
赵高仔细想了想,此刻只要他批准下来,这子婴就把自己推倒了百官对立一面,待子婴孤立无援,到时可以再看支持公子婴的人还有多少,借此之机再反手把这些人一网打尽。那么登位自立之事再无障碍。
赵高思毕,他做了个手势,让左右近侍拟了个诏令。让御史寺自行处理查证。
子婴环顾四周,见周围大臣面有难色,场面十分不堪。他不及多想,因为现在要做的是尽快扳倒赵高,早日让公室取回权力。
这时候,老嬴显从人群中站出,他对着赵高道:“中丞相!老臣还请丞相撤回御史府的诏令。切勿查证百官。”
关内侯的话立刻让群臣为之哗然。子婴也是颇为不解。不知道嬴显之意。
阎乐道:“关内侯,中丞相已经下达诏令。现在说改就改,岂不是儿戏?”
嬴显道:“儿戏?老夫恳求丞相收回一道还未传出这咸阳宫的诏令而已,于中丞相而言又有何难?”他扫了一眼阎乐,说到:“以赵丞相之身份,还不到纠正一道诏令就让天下百姓耻笑的地步。”(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