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眼瞅着贾道全从一个反贼,变成了恶霸。
虽然都要死,可是对于徐让来说,这种避重就轻的判罚,他是最难接受的。
功劳差太多了。
覆灭一场造反,和弄死一个恶霸,前者必然要受到庙堂的高度重视,从皇帝到大臣,都要过一遍,然后大宋所有大人物都记住,有徐让这么一个官员,在颍州官场兢兢业业多年,最终为了大宋的江山社稷,将反贼贾道全剿灭。
虽然,首功肯定不是他。但只要有了这份功劳背书,升职加薪指日可待。
后者就不一样了。
恶霸杀人,最多也就是提举刑狱司走一圈,然后秋决的时候,等待朝廷的批复。嘛功劳都没有了,啥好事都轮不上。甚至还有地方官员管理地方不力,没有提前发现贾道全的作恶多端,甚至为此,徐让还会背负一个不好的名声。
这个结局,徐让能接受?
徐让坐不住了,可是他人微言轻,贸然打断大佬的发挥,恐怕到头来引来大佬的怒火,会让自己死无葬身之地。不过,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徐让发现中午了,总算是有个提意见的机会了。在堂上,他压力太大,愣是一次都不敢打断范纯仁的问案。
“学士!”
徐让找到苏轼,想说又不敢说的样子,让苏轼颇为不满。
大家都是聪明人,你想要让老夫当挡箭牌,至少面对老夫的时候总该说两句真话吧?
苏轼不耐烦道:“徐通判,可有话给范相?”
徐让吓了一跳,他又什么资格给宰相传话?还让上司跑腿,在官场,这简直就是目无尊卑,属于要被现实吊打的二五仔。徐让立刻站直了,低声对苏轼问道:“学士,贾道全的案子,下官觉得草率了,想要当面对范相建议,可又怕惹怒了范相的虎威。想让学士给下官引荐一二。”
引荐是假,想反驳范纯仁的做法是真。尤其想借苏轼的嘴巴,表达他对范纯仁断案的不满。对他来说,什么结果都可以接受,但是绝对不能接受的是贾道全的案子变成了颍州地方上的治安案件。这简直就是侮辱他的智商。
苏轼早就明白了范纯仁的心思,这位大老远的从京城来到颍州,真以为大宋的宰相没事做了,地方上发生的案子都需要让他老人家马不停蹄的跑一趟?
别琢磨了,根本就不可能的事。
范纯仁从京城来颍州,目的就一个,把颍州的案子限制在颍州境内,不让这个案子有发酵的可能。更不可能给新党借口,让这个案子成为攻讦太皇太后的武器,给朝廷添堵,成为新党攻讦太皇太后的机会和理由。他要是没有做到,对于自己来说,是对本心的不忠;对效忠的大宋朝廷来说,是为失职;对旧党来说,是引起祸端,是资敌。
总之,不管于情于理,他都不会改变心意。
徐让开口就想要让苏轼去劝,这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苏轼明知道说不动范纯仁。苏轼是给人当过炮灰,但那是年轻不懂事的时候。再说了,他当年是给王安石当炮灰,可徐让,算是哪个葱,值得让苏轼付出巨大的代价,满足你的私心?
不得不说,徐让想多了。
可是,苏轼却点头道:“也好,既然徐兄有想法,那么用膳的时候就说出来,我给你找个机会。”他明着说好,却故意让徐让自己冲锋陷阵。富贵险中求,你既然想要博富贵,就别想当缩头乌龟。
说完,苏轼就陪着范纯仁叙旧去了。
留下一脸懵圈的徐让,他气急败坏的嘟哝着:“谁说苏轼眼里存不住沙子,遇到不平之事,一定会撸起袖子上前冲?”
要是章惇在,这位前枢相不介意给徐让补上一课,苏轼早就不是当年那个苏轼了。
可惜,徐让身份太低,没人指点他而已。
苏轼和范纯仁有说有笑的,讲起了当年汴梁的趣闻。不同于范仲淹,苏轼的老爹苏洵,恨不得自己俩个宝贝儿子闻名天下。俩个儿子没有出仕之前,就被自家老爷子满世界的出访,阅历比普通官僚子弟要开阔的多。
说起各地的风土人情,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加上当年苏轼在东京也是各种高端聚会上座上宾,跟着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包拯等人的后头厮混,着实让一直跟着老爹东奔西跑的范纯仁羡慕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