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皇帝飘了(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且不说偏殿,毕竟对于七品一下京官来说,大宋朝堂的胜利,对他们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好处。也不是说完全没有,至少他们混上了国宴。

对于很多低品京官来说,他们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但有一个能够吹嘘一辈子的记忆,和没有能够吹嘘一辈子的记忆,人生质量上是完全不同的。

大部分七八品的小官,除非在一些要害部门。

比如说秘书监,中书省,门下省,官职虽然不大,如:舍人、著作郎、校书郎之类的官职,这些官员和其他京官是两回事。

一来,他们基本上都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做事。虽说做的都是些水磨功夫不见成效的事,但这些人无一不是皇帝认为的帝国精英,需要好好观察品行的人才。

等到机会合适,就该是他们大放异彩的时候。

除了天子边上的官员。六部的官员之中,很多这辈子都是升迁无望的倒霉蛋。

不如说孙进贤,他的官职是架阁库,全名应该是‘吏部总管架阁库’,说白了就是档案室管理文案的官员。

只要不是出现重大事故,比如文案都给烧了之类的天灾人祸。他做好做坏,谁也不会在意。

像这样的官,想要升迁,难如登天。

甚至到告老还乡,他也别指望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在他的身上。

而能够参加一次国宴,在京城自然没有什么可吹嘘的。比他地位高,官职大的,自然也参加了。比他地位低的只能是吏,连官都不是的小吏,他吹嘘也没有多少成就感。甚至在京城,他会无比的失落和低沉,因为就算是做官,他这辈子能够见到皇帝的机会也就是那么几次,还是远远地看着,根本就靠近不了的那种。

可要是等他告老还乡之后,他老家的那帮子连州府都没有去过的老伙伴们,他就有了吹嘘的资本。

“皇帝的国宴也没几个菜,但官家仁厚,他老人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咱们这些做臣子的也不能奢靡不是?”

“当时官家就拉着老夫的手,勉励老夫为朝廷做事……”

反正,也没人反驳,只顾着自己高兴就可以了。

所以,这些官员欢呼,并非是因为高兴,而是在大庆殿内的上司们高兴,他们要是露出个颓丧的表情,万一被人记住了呢?

岂不是要倒霉?

所以他们也高兴,高兴青塘一下子送了大宋两万匹战马,更多的是琢磨这要是换成钱,是否能将大庆殿堆满。

至于孙进贤,早就被人遗忘了。

当然,也有真心实意高兴的官员。

他们一般有几个特点,年轻,很年轻。因为他们才是大宋今后朝堂上可能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人物。

比如说钱廖,在比如范冲。

前者高兴,是因为他是国宴的组织者之一,国宴越成功,他的功劳就越大。

而范冲高兴完全是另外一种原因,大宋的日子越来越好,朝堂的财政越来越宽松。那么对于他来说,变法派和保守派之间的矛盾就不会变得如同之前那么尖锐。他爹起复就了希望。说起来也奇怪,范祖禹被贬谪不久之后,身体明显的开始变坏。

可是当他听说吕大防进京之后,病神奇的好了。

这不得不说,冲喜是有效果的,并非封建余孽,有时候比药物更加强大。

“人杰,你说今后这青塘是否已经算是归心了?”

范冲兴奋道。

李逵倒是很平静,他淡然道:“还差得远呢?青塘的问题不在于他们地态度,更多的是朝堂对他们的看法。土司们只有真正体会到了大宋的诚意,才会真心实意的心向大宋。”

“李大人功高盖世,为李大人贺!”

“诸位一起!”

李逵没想到,仅仅是青塘土司的一次进献,就让他和周围偏殿里官员们的对立场面消失的无影无踪。尤其是周围都是巴结的眼神,像极了他在青塘城内的样子。

至于不满的人,也不是没有。比如说孙进贤,这老头一张老树根似的脸,乌漆麻黑的阴沉。可他有什么办法,他如今最怕的就是李逵将他秋后算账,断了他的仕途。

虽说他芝麻大的前程,没了也就没了。

可衣锦还乡和罢官丢职能一样吗?

大宋解决了青塘的问题,解决了西夏的问题。至少可以省出两成以上的赋税,按照大宋一年赋税一万万贯来算,至少会多出两千万的盈余。有了这么多钱,皇帝还会想着变法吗?

吃喝玩乐不香吗?

躺在钱堆上不舒服吗?

为何一定要用可能毁掉大宋根基的变法去冒险?

从仁宗开始,到神宗皇帝,然后到今上,他们变法的目的不外乎是大宋的赋税已经不足以支出。要知道以前大宋的财政每年都有五百万贯以上的盈余。虽说国库的钱还堆积如山,可真要是等到国库里跑耗子,大宋差不多也该完蛋了。有意变法的皇帝,也担心变法会动摇大宋的根基,但没办法,他们就算明知道如此,也要硬着头皮去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才是智者的谋划。

其实,青塘的土司进献,李逵是知道的,不仅知道,还给青塘的土司们提了个醒。李逵虽然推动了青塘的土司政策,主张番人治番邦的策略。但他不过是作战的统帅,最多也只能给皇帝上奏折。东西两院,也就是枢密院和都事堂是否会听他的,他都不知道。土司们要表态,向皇帝表忠心。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出一份足够让大宋皇帝雀跃的礼物。

要不然,朝堂还是可能对土司,番人治番的政策发生动摇。

李清臣和安焘的组合,即便李清臣善于谋划,安焘善于冲锋陷阵。可是对比章惇和蔡卞的组合,还是差了很多。尤其是杨畏也投靠了章惇,加上翰林院承旨拟订政令和圣旨,可以说枢密院在话语权上完全处于劣势。

这种情况下,安焘想要彻底推行土司政策,难之又难。

至少章惇是绝对不会让安焘如愿。

毕竟,枢密院的功劳越大,对于章惇来说,他的威胁就越大。尤其是李清臣并非不是没有想做很宰相的念头,而是这个念头被章惇熄灭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