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9章 融资(二十三)(1 / 2)

临高启明 吹牛者 1666 字 2023-02-17

开荒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不管周围和他的小伙伴们如何宣传湄公河三角洲的土地的丰饶,现实就是17世纪这里大部分地区还是一片荒芜的热带丛莽。

已开发的田地当然有,但是数量是有限的。这片水真腊故地从15世纪起就有明人迁往居住垦殖,但是真正的大开发要到明清鼎革之际大量的明朝遗民移民涌入以后。

眼下熟地自然是有的,但是这些熟地的面积和产量比之元老院的期望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这就牵扯到农资的投入和开荒两大问题。

农资且不去说,周围没怎么指望――天地会能派些技术员就算不错了,化肥农药这些农资,一直都是优先极少数的农委会的直属示范农场用,除非在南圻能占据到条件优越的熟地来设立直属农场,否则这一块就不用考虑了。

在没有机械辅助的年代,开荒的成本很高,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和畜力。一家一户开荒,纵然家里有三四个壮劳力,开上十几亩荒地都需要用十多年。期间的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杂草丛生是常态……最大的问题……草根……”

“咱们没有大规模除草能力……”

“还除草,那些树根你没有大马力拖拉机试试看。”

“要开荒必须使用机械,至少是蒸汽机械……”

“三十年两代人,不上机械不用牛也就开荒17亩的样子……”

“郑成功开发台湾也要搞三金一牛呢……”

“前期只能抢夺熟地……”

“熟地,那地方能有多少熟地?”

“俘虏本来准备弄去岘港的蓬苗金矿带淘金的,现在看只能先当农奴使用了……”

“呵呵,你知道当初开发基隆,开荒死了多少奴隶?”

……

各种困难一摆,最终形成的结论是:1.要开荒,就要提高“现代”技术的支持程度,换句话说,就是要更多的钱。2.既然经济目标让位于政治目标,那么以物产输出为盈利考核就不适合了,应该把焦点放在尽最大可能安置灾民上,利益偿返重点则放在“殖民地土地所有权”上。

然而第二点提出来后,大家又纷纷沉默――这土地政策到现在还没有个结果,真是干啥都不方便。

“各位!本土的土地政策其实也在酝酿!”周围说了这句,就转头朝刘翔那一群人示意。刘翔见了,也点了点头肯定了周围的说法。

土地政策目前正在临高积极的“讨论”中,其实不论是刘翔还是周围,对这次讨论能出什么结论并不抱太大的希望。

虽说土地问题在元老院大会上讨论只有过两三次。但是在执委会和后来的政务院召集的内部会议上,前后已经进行了差不多十几次。各方争议很大。

总得来说,唯一能保证多数通过的是土地国有这个基本政策。在土地国有这个大前提下该怎么操作,旧土地所有者如何确权,新得土地如何分配,如何征税,如何流转……几乎每一个细节都有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