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曾经数次向阿根廷空军提出了正确的建议,所以凌天翔现在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军事观察员”。这个身份并不是说他是某个国家在阿根廷的军事观察员,而是为阿根廷空军提供建议,并且有权参与从军事决策到战术策划等各个阶段的工作。在阿根廷空军策划新的战术行动的时候,凌天翔就参与其中,并且提出了一个重点建议,那就是在打击敌人的警戒舰的同时,也要投入力量消灭掉敌人的预警机。
在上一次作战中,真正发挥关键作用的正是那架法国的E-2F预警机。“F”是法国的代号,而法国采购的E-2最初是C型,后来因为不需要采购第二艘航母所需的3架预警机,法国海军有足够的机会将其升级到最先进的D型。而E-2D的综合能力要比YJ-200强,特别是在探测距离和探测目标的数量上。而E-2D的最大问题是只有2名空中指挥官,也就只能最多指挥2批战机作战,一般的情况下,预警机探测到的情况需要通过高速数据链发回到防空战舰上,然后再由防空战舰上的作战指挥中心来指挥战斗机作战。而YJ-200可以最多搭载6名空中指挥官,独立作战能力明显强得多。
阿根廷空军采纳了凌天翔的建议,并且调整了作战计划。当天晚上,作战任务就下达到了各前线部队。战争爆发后的第34日上午,作战行动正式开始了。
首先出发的就是12架执行空战任务的F-10AⅡ型战斗机。与以往不同,仅仅2分钟后,第二批12架同样执行空战任务的F-10AⅡ战斗机也起飞了。看起来,这是同一批次的战斗机,可这两批战斗机的任务完全不同。
如同计划中所预料到的一样。第一批战斗机在距离德国的F125还有大概250公里的时候,就首先被战舰东面大概100公里处巡逻的E-2F发现了,随即战舰上的防空雷达也截获了这批战斗机。伴随预警机巡逻,并且同时担任掩护警戒舰任务的8架“阵风”M立即打开了加力,朝着杀到的阿根廷战机冲了过去。
按照法国舰队指挥官的判断,这次的敌机如果不是佯攻的话,那么在后面就会有12到24架挂着反舰导弹的攻击机,而且到达时间在10到15分钟之内。因此,法国舰队指挥官立即命令“戴高乐”号航母上待命的12架“阵风”M紧急起飞。因为之前已经损失了10多架“阵风”M,而补充的战斗机还没有到达,所以此时法国航母上还剩下了6架“阵风”M没有出动,这也仅仅勉强够舰队防空。
英国舰队也迅速做出了反应,毕竟他们也派了一艘23型护衞舰去担任警戒任务。首先赶来的就是在英国舰队上空巡逻的12架F-35B,而“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飞行甲板上待命的另外12架F-35B也在做着紧张的起飞准备工作。
因为双方都有预警机在后方提供支持,所以在空战中,都极为重视远程拦截。F-10AⅡ有一定的优势,主要是其使用的拦截弹的迎头攻击距离超过了80公里,而“阵风”M使用的米卡只有50公里。换句话说,在视距外空战中,F-10AⅡ有2次拦截机会,而“阵风”M只有1次拦截机会。可同样的,双方的飞行员都很熟悉拦截作战,并且都有电子干扰吊舱,拦截空战的效率已经降低到了30%以下。
导弹齐射之后,双方很快就进入了格斗空战的距离。阿根廷这边更喜欢格斗模式,因为那些紧随而来的欧洲战机要担心误伤,所以不敢轻易的使用拦截导弹。而在格斗空战中,拼的就是士气与勇气,至少在这方面,阿根廷飞行员不比欧洲的飞行员差。
就在第二批“阵风”M即将赶到战场的时候,一批中程空对空导弹突然射了过来。而这批导弹中,有四枚直接射向了附近的那架E-2F!这一顿导弹打击打得法国飞行员晕头转向,很多飞行员在被击落的时候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进行这轮导弹齐射的正是第二批起飞的F-10AⅡ战斗机,而且12架战斗机都一口气将携带的4枚中程空对空导弹射了出来。每架战斗机的火控雷达锁定4个目标,两架战斗机进行交叉攻击,这样就能确保任何一个目标都至少遭到2枚以上导弹的攻击,而实际上,大部分的“阵风”M都遭到了4枚导弹的同时攻击。
驾驶这12架战斗机的全是共和国的飞行员,其中就包括杜冰锋与赵隼鹰,而他们利用的正是F-10AⅡ的仰射能力,以及所配备的PL导弹拥有上下10000米的拦截作战能力。也就是说,即使战机在水平面上飞行,也能够用PL导弹拦截10000米高度上飞行的敌机。同时,他们还利用了E-2F的两个缺点。
一个缺点是E-2F比较有限的下视能力,特别是对陆地上空目标的下视能力。本来E-2系列就是美国海军的舰载预警机,主要作战地点是在海洋上,主要任务也是为舰队提供早期预警,因此对付地面杂拨干扰的能力相对较弱。其次,E-2的机体有限,不可能装下功率与体积太大的雷达,而D型也没有采用相控阵雷达,仍然采用的是多普勒雷达,因此其探测复杂环境下的低空目标的能力仍然是相当有限的,根本就比不上美国空军的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