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了鱼雷攻击的两艘航母仍然无法避开导弹攻击。在这个考验中,“戴高乐”号的表现就要比“伊丽莎白女王”号强悍多了。
“戴高乐”号上装备有32单元的紫苑15防空导弹,另外还有3座“西北风”近程防空导弹,以及3座“萨盖”干扰系统。这也是西方国家第一艘装备了射程超过了40公里的防空导弹的航母。这32枚紫苑15导弹起到作用非常显着,在最后的关键时刻,竟然打掉了射向航母的12枚反舰导弹,其中有6枚是越顶攻击的“俱乐部”。另外,三座“西北风”近程反舰导弹系统的作用也很突出,虽然一共就只有18枚导弹,但是其防空拦截效率绝对要比英国海军所倚重的“密集阵”高得多,18枚导弹击落了6枚反舰导弹,其中2枚是“俱乐部”。而最后关头,“萨盖”系统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使三枚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偏离了目标,投入了大海的怀抱。
即便如此,“戴高乐”号还是被两枚反舰导弹命中。虽然这是2枚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而且都没有打中航母的要害,还不至于使这艘排水量4万吨的航母沉没,但是却足以让其失去战斗力了,至少都需要返回法国的港口进行维修。万幸的是,这2枚导弹的战斗部都没有打中航母上的核反应堆,不然的话,那后果将更为严重。
“伊丽莎白女王”号的命运就没有这么好了。在面对导弹攻击的时候,这艘航母能够用来自衞的就只有两座“海拉姆”与两座“密集阵”。“海拉姆”发挥的作用是最突出的。虽然都没有将装备的21枚导弹全部发射出去,但是这两套系统总共拦截了9枚反舰导弹,其中只有2枚是“俱乐部”。而两座“密集阵”一共才拦下了3枚导弹,且没有一枚是越顶攻击的“俱乐部”。航母上的干扰系统也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只是让2枚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偏离了目标。
最终,至少有4枚“俱乐部”成功的击中了“伊丽莎白女王”号,将这艘航母的飞行甲板,下层的机库,以及位于舰首与舰尾的舱室炸成了废墟。另外还有至少5枚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击中了“伊丽莎白女王”号,虽然都没有打中要害,但是航母受到的创伤肯定是难以修复的,至少难以在短时间之内修复。可以说,当时“伊丽莎白女王”号没有战沉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其巨大的排水量,以及因此而带来的高生存能力。毕竟65000吨的排水量要比“戴高乐”号大50%以上,这就让航母有了更多的空间来提高生存力了。当然,最重要的是,这是欧洲最新的航母,在设计的时候就采用了大量可以提高生存力的办法,比如仿照美国航母那样采用了小分舱结构。另外,航母避开了所有鱼雷,这也是其能够生存下来的主要原因之一。
到此,欧洲舰队里的五艘航母都遭到了攻击,“加里波第”号与“阿斯图里亚斯”号战沉,另外三艘全都遭到重创,失去了作战能力。护航战舰中,除了被“戴高乐”号撞沉的那艘“拉菲特”,以及被鱼雷击沉的那艘23型护衞舰之外,另外还有5艘护衞舰遭到导弹攻击,且都相继沉没。5艘防空战舰中,当即战沉的就有2艘,即西班牙的F100与意大利的“地平线”。到了第二天的时候,英国的一艘45型驱逐舰因为伤势过重而沉没。
也就是说,这一场战斗中,欧洲舰队就损失了2艘航母,2艘驱逐舰与8艘护衞舰,剩余的战舰几乎全部遭到重创。可以说,连护航的反潜护衞舰都没有了。不得已之下,英国海军不得不立即让在附近活动的攻击型核潜艇全部撤回,掩护受伤的战舰返回阿森松岛。
第35日天亮前,凌天翔就收到了由指挥机发回的第一份战报,到了上午,侦察衞星发回了新的照片,这才确认了最后的战果。同时,凌天翔也收到了阿根廷海军的消息,发动攻击的4艘潜艇中,只有3艘与基地取得了联系,另外1艘失踪,怀疑被当时正在为舰队护航的英国核潜艇击沉。
阿根廷海空军的损失根本就不算什么。一艘潜艇,15架作战飞机,以及在战斗中消耗掉的216枚反舰导弹,376枚中程空对空导弹,以及274枚格斗导弹。只不过,在被击落的15名飞行员中,有11名共和国的飞行员,而且这11名飞行员都没有找到,很快,他们也被列入了阵亡人员名单。
这次战斗所取得的胜利是决定性的。到此,欧洲舰队已经失去了作战能力,更失去了反攻马岛的能力。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凯沃尔”号要1年的时间才能修复,“伊丽莎白女王”号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才能修复,受伤最轻的“戴高乐”号也要在船坞里躺上2到3个月。加上舰队返回本土的时间,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英国就只能用他们的核潜艇来封锁马岛,而无法获得马岛的制海权与制空权了。
当天上午,阿根廷总统就向全国,或者说是全世界宣布了这一重大胜利。阿根廷全国上下举国沸腾,很多人自发的在家里的窗户与阳台上挂出了国旗,一些激动的学生甚至主动到总统府、国会,以及三军总参谋部外进行游行庆祝。
凌天翔坚持到了中午,就在他准备去睡觉的时候,一名参谋军官叫住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