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算学院的招生考试很快便结束了,只不过七天时间,录取的**便张贴在了算学院大门外的告示栏中。
“武恒”这个名字不出意料地高举榜首位置,在这之后只有少数几人能够取得跟“武恒”差不多的成绩,接下来的一大片则都是以极低的成绩得到了算学院的录取。
虽然说这样的结果让许多人议论纷纷,但是从明面上来看,考试还是十分公平的,他们也都知道自己的斤两,所以也没有产生什么质疑,中榜的学子各自带着籍符入学,未曾中榜的便只能带着沉默回乡去。
算学院的考试告一段落之后,吴王杨毅也总算闲了下来,如今三郡安定,有程武的眼睛盯着,每个人都老实巴交地履行着自己的责任,整个吴国都没有多少事情是需要杨毅操心的。
尤其是铸币工坊的存在,令得杨毅更是底气十足,再也没有出现过像在豫章时那样的财政危机,反倒是令杨毅有点担心,这些钱毫无节制涌入民间会不会造成物价的急剧上涨。
尽管杨毅使劲手段将钱分散着花出去,但是据他所知,物价还是涨了一些,譬如稻谷的价格,这短短一年间便从一百五钱一石涨到了一百一十钱一石。
不过随着这钱花出去,吴国的商贸繁荣也跟着上了一个档次,尤其是吴王取消了一些对于商贾的边缘限制政策之后,在巨额财富的刺激下,吴国境内出现了许多新的小工坊,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许多人家都与邻居合起伙儿来,在农忙之时从事起了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
也有许多人家干脆将家里的多余劳动力送去给别处干活,以期赚取更多的工钱补贴家用,譬如正在修建的从广陵通往三郡郡治的大道,便收纳了许多的富余劳动力。
那些承包了工程的商贾们一直都在招募劳工,给的待遇还颇为不菲,非但包了每日两餐,还有每日五钱的工钱,即便是家中有屋有田的,也是颇为心动,只是许多人忍受不了那般堪比徭役之苦,这才忍住了诱惑。
就因为铸币工坊的存在,这一年来吴国几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百姓们却看不出来这是铸币工坊起到的作用,对他们来说,唯一发生的变化,就是来了一位贤明的吴王治理他们,所以杨毅的名声一直水涨船高,甚至有些因此而脱贫致富的寒门百姓还在家中为吴王立了生祠,日夜祭拜。
然而正当杨毅倍感惬意之时,将作大匠监吴宗却突然来到了王宫之中,连礼见的程序也直接忽略了,径直便赶到了杨毅的书房求见。